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女孩的记忆》《海边》《镜中瑕疵》等陆续出版
四位诺奖作家作品相约读者
本报记者 仇宇浩

  2022年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3部作品、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的5部作品、2006年诺奖得主帕慕克酝酿40年的悬疑史诗小说、1973年诺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文学自传……近期,一批诺奖作家作品与读者相遇。

  埃尔诺──

  白描式中性写作最易共情

  埃尔诺的《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女孩的记忆》近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一个男人的位置》曾获1984年法国勒诺多文学奖,讲述了从农民到小店主的父亲勤奋又谨小慎微的一生,揭示了成为知识分子的女儿与父亲日益疏远的隔阂根源。作品通过白描一个普通法国男人的一生,勾勒出法国社会肖像和生活的编年史。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埃尔诺“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作品平静而有力地叙述了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痛失所爱等无可回避的人生话题。《一个女孩的记忆》中,埃尔诺重温了1958年夏天她在诺曼底担任夏令营辅导员的情形及当时的恋爱经历,追溯了她写作生涯的重要起源。

  埃尔诺被誉为“新自传文学的女王”“自己的人类学家”。她认为书写生活,就是要尽可能地接近现实。她的文学自传虚实结合,擅长以白描式的中性写作、平民阶层视角呈现社会生活场景,读者很容易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共鸣。

  古尔纳──

  呈现两个大陆复杂的连接

  古尔纳作品首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整体引进,最先与国内读者见面的是第一辑5部作品──《天堂》《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海边》。对于这位“冷门”诺奖得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评论家邱华栋,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资深出版人冯涛分别给出阅读建议。

  邱华栋认为,古尔纳的作品呈现了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深邃、复杂的纠缠与连接,带来了一个新的文学空间,“《天堂》《来世》是古尔纳作品的‘两扇门’,中国读者可由此进入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

  徐则臣认为,《天堂》《海边》体现了古尔纳写作的两种能力,“一种是单纯的、尖锐的、陡峭的、锋利的力量,一种是开阔的、驳杂的、复调的能力。”

  冯涛建议读者从《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进入古尔纳的文学天地,这两部作品聚焦两代移民遭遇的身份危机并尝试探讨出路,对当代离乡闯荡的年轻人来说更易引发共情。

  帕慕克──

  关注灾难中人的精神状态

  继《我的名字叫红》之后,帕慕克酝酿40年的最新悬疑史诗小说《瘟疫之夜》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上市,封面插图及书中地图均由帕慕克亲绘。

  该书土耳其原版去年出版,通过不同阶层和处境的人在历史中的位置、际遇,展现了奥斯曼帝国晚期的社会百态,探讨了个体和大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土耳其的传统和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有评论认为,帕慕克借助一个虚构的地点──明格尔岛,写出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真实历史和现实中人的精神状态。

  帕慕克称,新书受到了作家笛福作品的影响,因为其作品更关注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心理体验。在帕慕克看来,“恐惧让我们感到孤独,但意识到我们都在经历相似的痛苦又让我们不再那么孤独……我们在恐惧中发现,这种难堪的体验有助于人与人的互相理解。”

  怀特──

  时代见证人的自白书

  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文学自传《镜中瑕疵》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从体弱多病、性格孤僻的家族异类到一代文学巨匠,澳大利亚首位诺奖得主怀特的一生颇为传奇。他曾在二战爆发后应征入伍,远赴北非战场;他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中走遍世界,但离群索居多年,一生跨越了整个20世纪,可谓一个时代的见证人。

  该书分为《镜中瑕疵》《旅行》《往事与随想》三部,堪称怀特的自白书。书中回忆了怀特不断自我探寻和创作思考的一生,讲述了那些影响了他文学创作的人和事。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怀特晚年的生活随笔,其中既有他应英国女王之邀参加晚宴的趣闻,也有他获得诺奖当晚拒不出门接受采访的倔强,以及他对家乡深刻的爱与忧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