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外交部~~~
我外交部~~~
我外交部~~~
~~~
~~~销售额占榜单军企一半以上
限价效果遭质疑 更可能引发俄方反制~~~
应对电力短缺~~~
~~~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
天津志愿者年轻化 志愿服务内容专业化~~~
~~~挽救两名2岁血液病患儿生命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排查河道暗管
用上了遥感卫星影像技术(图)
本报记者 刘连松 房志勇 摄影 吴迪
工作人员用潜望镜探测雨水井。

  “高工,您来看看,居民反映这片管网有异味。”“高老师,最近有空吗?受累来给我们看看,这条河道水下暗管从哪儿来的?”最近两个月,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检测研究室高级工程师高锴有点忙,每天和同事们扛着无人船、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以及潜望镜等设备奔波在街头巷尾、河湖岸边。

  近年来,通过溯源和治理,我市12条入海河流水质全部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均达到近10年历史最好水平,于桥水库连续4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百姓深感生态环境的改变。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今年,我市印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并出台《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要求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打通“污染源──排污通道──排污口──水体”的管理链条。

  “咱们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三会海口’的平原地区,河流纵横交错,入河排污口分布广、隐蔽性强,排查溯源难度大。”高锴告诉记者,为了准确识别水下暗管、快速检测排口水质,在人员难以踏足的区域排查出污染源,他们应用遥感卫星影像、无人船、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等技术提升监测水平。在杂草丛生的新开河河道,工作人员小心谨慎地操控着水下机器人前行,顺着水流一点点查找。“报告!侧扫声呐声波在对水下物体探测和定位识别中发现疑似暗管。”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见一条高亮的突起柱,工作人员双击这条突起柱,当即确定了疑似暗管的准确经纬度,并实现截图保存。

  前两天,高锴和同事到河北区元纬路和三马路交口一处雨水井点位对井下排口状况溯源。当天寒流突袭津门,给室外作业带来很大不便。冒着严寒和大风,工作人员快速打开马路中间井盖,将潜望镜伸入井下探寻内部状况。“嚯,这味道可够冲啊。”刚打开一个井盖,一股令人作呕的腐臭味儿就扑面而来,即使戴着口罩,记者也被恶臭逼得连连后退。“这还是冬天,水体干涸排放少,要是雨季味道更不好闻。”拿着潜望镜往井下探望的张师傅告诉记者,他们从今年9月展开从污染源到河道的排查溯源工作以来,对臭气扑鼻早习以为常。河北区环境局负责人张邑拿着一份新开河河道排口图,和高锴一起探讨线下管网走向及下一个排查点位,“通过这次溯源确权,让区管理部门更容易、更快速找到源头,制定治理方案。”

  据了解,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市水务局等部门携手对全市所有一、二级河道和大中型水库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拉网式排查。“水务部门发挥河道管理和城市排水管理优势,以河道为起点推进从河道到污染源的排查溯源;我们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则发挥污染源管理优势,以污染源为起点推进从污染源到河道的排查溯源。”高锴向记者介绍道,“两部门通过对城市雨洪排口和雨水检查井的水质监测,为精准溯源上了道‘双保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