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丛话
津派文化与近代化(一)
民族品牌“红三角”的辉煌 2024年12月13日  刘凤华

  传统上,中国百姓食用、洗涤用的碱主要是天然碱,加工粗糙,品质较差,影响健康。1900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和低廉成本,其生产的纯碱对天然碱产生巨大冲击,并长期垄断中国碱业市场。而此时我国肥皂、造纸、玻璃等行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高度纯碱作为原料,天然碱已无法满足需要。1917年冬,范旭东、陈调甫、王小徐等人在天津进行小型制碱试验获得成功,试制出9千克样品碱,同年成立永利碱厂,锐意制造民族品牌纯碱。

  当时,国际上先进的索尔维制碱法被索尔维公会垄断,碱厂设计方案和制碱生产技术只向会员国开放。为了实现建厂夙愿,范旭东等人多方寻求解决方案。1918年,陈调甫在纽约华昌贸易公司总经理李国钦的介绍下,结识法国人杜瓦尔,力图从外国引进设计方案。杜瓦尔是美国宾州华盛顿玻璃厂的总技师,在原料分析、技师培训以及碱厂的设计方案等方面,均对永利助益良多,但他虽熟悉化学工业,却对机械并不在行,因此,碱厂的雏形虽然远超实验室规模,日产量达数百磅,但规模化生产仍旧困难重重,工艺生产流程不甚清楚,设备亦无法从国外购买。

  此后,永利聘请曾在美国碱厂工作20余年的孟德负责碱厂设计工作。由于资金短缺,只能从美国购买一些旧机器设备,而这些旧机器设备严重干扰和阻碍了永利的制碱进程,生产中只要有一小部分设备发生障碍,全厂就得停工等待。此外,根据永利的整体设计,机器设备必须要定制方可使用,但定制产品价格高昂,因此,永利只能从美国购买关键设备(如锅炉、发电机、压缩机、真空泵等),其他部件则是尽量更改设计尺寸,由国内生产。但这又意味着双重考验,一方面更改设计方案是对永利技术人员的考验;另一方面,在当时国内制造业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合格的机器部件亦非易事,原料、技术以及大型设备的运输,每一个环节都是考验。陈调甫多次谋划去参观外国制碱工厂,均未获对方允许,后来他回忆一次参观未成时道:“是时雪深没胫,寒风刺骨,咫尺蓬莱,可望而不可及,惆怅可知。”经历多重曲折之后,范旭东又创设铁工房,力图改变机器依赖国外进口的状况,实现自主生产。

  1919年,陈调甫带着在美国完成的碱厂设计图纸回国,不久碱厂正式开工建设。1920年9月10日,“红三角”牌商标正式注册,商标样式为黑圈内套红色三角形,中心是一个做化学实验的坩埚图案,象征纯碱生产过程中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三相反应,体现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工艺特征。1921年,侯德榜加入永利。此外,经孟德介绍,美国制碱专家李佐华来到塘沽永利碱厂指导设备安装工作。然而,永利制碱事业面临的艰难远超想象。仅是2吨左右重的部件、30米高的蒸氨塔以及南北两座约10层以上高楼的建造,就给当时的安装和建造技术带来巨大挑战。永利人尝试各种方法,克服多重困难,至1923年,除了部分机器管线还未完工外,其他厂房设备基本就绪。

  技术的考验更为严苛。由于碱厂设计方案主要由杜瓦尔、孟德等人在美国设计,缺乏对中国原料特殊性的了解,而且小规模实验数据与大规模工业生产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碱厂试运行阶段仍旧困难重重。例如,国外碱厂一般使用饱和的矿盐作为主要原料,而永利多使用海盐,海盐的芒硝等含量较高,氨化后容易产生沉淀,继而造成管道阻塞,等等。至1923年秋,碱厂设备机械安装基本完工,并在年底进入单体试车阶段。在侯德榜的带领下,试车工作昼夜进行,经过对工艺和设备的数百次调整,1924年8月13日,永利首次全厂开工试车并成功运行,但由于“机械设备均属创造,调度不易”,生产出来的纯碱呈暗红色,而非白色。为了解决红碱难题,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成员和永利技师们共同努力,最终发现是由于铁与氨等发生反应,产生了红色的铁锈,红碱问题方得以解决。

  1926年6月29日,永利最终生产出碳酸钠含量99%的白色纯碱,解决了批量生产纯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被索尔维公会封锁长达半个世纪的索尔维制碱法。1926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荣获金制奖章,时人评价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1930年,“红三角”牌纯碱又获得比利时工商国际博览会金奖。

  1927年,永利开始试制洁碱(生活用碱小苏打),成为国内最先生产生活用碱的企业。1931年,范旭东等人又进一步在塘沽扩建工厂,生产烧碱。永利的纯碱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打破了卜内门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永利生产的纯碱、烧碱、洁碱,不但改善了国人的生活质量,更为当时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从1917年永利创办,到1926年批量生产纯碱成功,在永利实现制碱技术突破的过程中,以范旭东、侯德榜为首的爱国人士和工程技师身先士卒,排除万难,努力突破求创新,以“本来无所谓甜头,所以吃苦头并不是意外”的大无畏精神,努力将国外技术与本国研发力量相结合,突破了国际巨头的重重阻碍和垄断,创造了民族企业的辉煌,并留下许多可供后人学习和参考的创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