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坛(2024)”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国社科理论界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开展学术研讨,共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举措,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七个聚焦”,其中第一个就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列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的制度型开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副主任杨英杰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孙忠娟教授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牵引推动国资国企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增强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构建高水平市场配置格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实现高质量增长为导向明晰高水平市场发展方向。
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着力点。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倪良新提出,在微观层面,通过绿色生产方式拉动、绿色生活方式牵动、绿色治理方式推动形成兼具产业转型、政策优化及场景支撑的经济环境,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效果;在宏观层面,通过绿色技术革命性突破、绿色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绿色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低耗、高效和经济结构优化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供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涛提出,加快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机制,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孙景宇教授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实施高水平开放是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有效路径。他认为,需要搭建开放型创新交流平台,整合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国际化融合发展;开展国际绿色生态合作等。
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指出,京津冀要加强分工协作打造重点产业,描绘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推动科研成果承接与转化等。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娄振华提出,天津要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效贯通,与北京合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要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社会治理同城效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建联防联治等。
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认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期,需要对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进行系统创新、整体提升,着力破解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痛点堵点难点,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包括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健全进城落户农民“三权”退出机制,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机制,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李勇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扶持政策,以现代金融服务为现代农业注入金融“活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农业打造创新“引擎”,以现代物流体系为现代农业建立流通“纽带”,以现代文化产业为现代农业增添文化“色彩”。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