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忆往正思君》,李昕著,上海三联书店·青豆书坊2024年10月出版。
当一本书的封面上出现很多名字,比如周有光、钱学森、钱锺书、杨绛、王鼎钧、邵燕祥、吴敬琏、王蒙、陈早春、田家青等等,清一色都是知名文化人,在社会上和文化界都有影响力,那这本书一定不简单。
一看作者,果然了得。他就是在出版领域深耕40年,历经四大出版机构的传奇出版人李昕。他帮钱锺书打过版权官司,为杨振宁筹备传记,推动了李敖等作家在大陆出版的破冰之旅……他先后任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三联、北京三联和商务印书馆,一直活跃在出版这一理想者行业的潮头,以出版者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为时代的精神成长尽职。40年从业生涯,他出版了3000多本书,其中不乏影响一代人的经典好书,可谓“书界无人不识君”。齐邦媛《巨流河》、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些书的背后都有这位传奇出版人的名字。他在“历史的夹缝”中做书,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出版的鲜活历史。
《翻书忆往正思君》借由一本本书籍的出版过程,为读者呈现了极为生动、鲜活的群贤肖像。书的出版过程常常起伏波折,人则各有其独特经历和特异魅力;书有书的命运,人有人的命运,两者在作者的叙述中奇妙相连,由书见人,由人见智慧,见精神。
在这本随笔集中,李昕用温和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感情,讲述了与近30位学者、作家和出版人的往来故事,生动重现了各位先生学者的为人、气度和风骨,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它更像是一幅细腻的人物群像画卷,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界大师们鲜为人知的一面。那些健在的和过世的文人大家,在不同时期营造了清澈的精神气息。书中的一手资料和100余幅照片,既能使读者从独特的角度了解一代先生学者的为人为学故事,也为当代文化史留下了一份鲜活的史料,同时带我们走进那众星璀璨风起云涌的时代。
李昕说:“我的短小文章并不可能给他们立传,我往往只能写他们几件事甚至一两件事,但我作为这些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从中发现了他们的品格和精神境界,很‘值得写’。编辑是个有故事的职业。我几十年和文人学者打交道,编辑他们的著作,每一本书背后,都有故事。我写的文章,大体和这些故事有关。”
从翁帆笔下的杨振宁先生,到傅高义和他的《邓小平时代》;从对杨绛先生的三次道歉,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敖等,我们通过作者与这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的重磅人物的往来故事,从一个出版人的微观视角看整个文化界。
□ 一本书背后的秘密
我想,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塞满了出版社的“八卦”,读罢发现,原来那些或严肃或深远或爆火作品背后的秘密如此感人。
比如倔强而沉静的书生陈早春,曾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兼任党委书记和总编辑,成为出版社“三驾马车”唯一的执掌者。他担任此职超过10年,是该社历史上任职最久的一把手。而他最出名的是对工作的认真,和“抗上”。我们都知道《金瓶梅》的出版早先一直是严控的,哪怕是节本也如此。1988年,国家出版局将《金瓶梅》节本的出版权授予山东的一家出版社,而不准人文社的版本重印。陈早春为此到局里去和一位领导辩论一场,指出人文社的《金瓶梅》(词话本)较之山东的《金瓶梅》(张竹坡评点本)的若干优胜之处,使得局里最后只好同意人文社继续出版此书。
长篇小说《白鹿原》也是在刚刚出版时就遭遇波折。某领导看了书,认为这本书“不仅是黄色的,而且是反动的”,要求立即停印停发,马上送样书到上级机关审查。陈早春不服气,他认为这种事情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于是立即筹办专家座谈会,请学者们提供专业意见。会上确定这部作品“整体思想倾向的正确是应该肯定的”,“深刻地反映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现实的真实,是主要的”。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几十年来十分难得的一部小说,是对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陈早春把这些意见反映上去以后,上级机关有所松动,但是仍然不准重印此书。而此时正值第二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开评,该如何对待《白鹿原》?应多数评委的要求,陈早春毅然支持将《白鹿原》列为第一名。有领导直接对他说,你这是“顶风上”“对着干”。开颁奖会那天,因为得知《白鹿原》在获奖名单里,上级机关没有一位领导出席,但陈早春并不理会,他会照开,奖照颁。这件事后来双方还是达成了谅解。
因为相熟,李昕在书中写了很多这位书生社长的“抗上”例子,读罢,我在心中肃然起敬。
□ 从那些人到那些事
王鼎钧先生人称“鼎公”,这两个字说明了他在文坛德高望重的地位。李昕在主持北京三联工作期间,一直想把他的作品签到三联出版社,但得到的回复是,还有一家品牌出版社也是王鼎钧多年来非常欣赏的,所以他建议两家联合出版,如果做不到,他说自己就只好抽签解决了,还写信说纽约有一座庙,现在正好在过年期间,他可以到那里去抽签,抽签时邀请华文文坛重要人物三人到场监看签名作证。这让李昕很着急,生怕抽签已成事实,连忙写信向王鼎钧痛陈一定要出版他的作品的理由。这封信寄出两天后,王鼎钧回信,同意与三联合作。编辑部众人雀跃,甚至把信拿给青年编辑传阅学习。
三联出版社先是推出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紧接着,把他的“作文四书”(后来扩展为六书)和“散文四书”等一系列代表作推出,形成“集群效应”,使得王鼎钧真正走近了中国的读者。如果没有李昕,这位为一个世纪的中国人刻录精神年轮的重量级作家,在故国仍然是鲜为人知。李昕写的一篇《你一定要读王鼎均》,让他的书在两年内销售超过5万册,此后一直常印常销。
王鼎钧回忆录简体字版出版之后,他特地给李昕寄来一套繁体字版,四册书每册均有题款签名,有两册题“李昕先生指正”,一册题“感谢李昕先生慧眼选珠”,《文学江湖》一册题的是“水深江湖阔,感谢李昕先生引渡”。如此赠书,着实令人羡慕。
除了王鼎钧,我在书中还看到了周有光老先生。周老博学,从经济学到语言学,满腹经纶,被他的连襟沈从文先生戏称为“周百科”。我曾在视频节目中看过很多他的访谈,发现有的人真是越老越清醒,越老思维越敏捷。李昕三次拜访周有光老先生,书中描摹百岁老人的生活状态如临眼前:老人的家极其简朴,一间小小的书房,四周都是书架。靠窗摆一张小书桌,对面是两个单人沙发,中间隔着一张小茶几。我想起老人曾在回忆文章中写过,他夫人张允和健在时,他们每天就是坐在这对沙发上饮茶饮咖啡,几十年如一日,“举杯齐眉,相敬如宾”。
《对话周有光》一书,腰封上印着刘再复先生的一句话:“周老最让我惊奇的不是他的高龄,而是他在一百岁之后却拥有两样最难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质朴的内心;二是清醒的头脑。”李昕觉得这句话总结得特别好,周有光确实是一位特别令人尊敬和钦佩的老人,他以百年的阅历,洞见历史,思考人生,给人智慧和力量。
著作等身的台湾作家李敖,在大陆的知名度可谓名列前茅,但是完整地读过他几本代表作的人恐怕不多。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些雷人的名句。这意味着有两个李敖:一个是本色的,一个是八卦的。李昕梳理清楚了两个李敖,包括他坐牢的真正原因、他跟明星胡因梦离婚的原因,还原了一个真正的李敖。
本书细述40年出版往事,李昕在书中用文字为众多人物塑像,他在后记里说,本书的第四辑,“主要不是写人而是写事,每篇都涉及一些笔墨官司”。但是,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正视听”,而是“义理、考据、辞章”有机交融的散文。
李昕说:“我写的不过是文化人故事,但我希望读者从我的文章中不仅能看到故事,而且能够见出他们的人格力量,他们的价值理念,以及他们的个性光彩。”所以,你能从这本资深出版人写的随笔里,看到不得不说的文化往事,看到一个出版人和一个文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