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而“为”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专家观察
建设卓越可持续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2024年11月18日  施亮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天津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必须构建完善的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卓越可持续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成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网络等多种形式,其有效运作对于取得卓越的创新创业成果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将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归纳为高校—产业—政府的“三螺旋”模型,其中又包括创业者、风险资本、公司、政府和高校五个利益相关者,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协同,一起推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进而增强生态体系的活力。正是这样的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有效运作,使诸如波士顿、硅谷、深圳等地成为了创新创业实践全球瞩目的高地。

  高校是打通创新机制体制的核心节点。按照开放式创新理论,高校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高校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承担着包括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多重职能,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加速了技术的商业化过程,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据麻省理工学院的调研统计,由该校友创办并仍活跃的企业超过30200家,雇佣约460万员工,年营收约1.9万亿美元(按当年GDP计算,这一收入水平位于世界第九的俄罗斯与第十的印度之间)。类似地,斯坦福校友也在硅谷创造了同样的成就。在深圳,原本高校资源匮乏的这座城市,不断引进、新建高水平大学,为区域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为传统工业重镇,天津通过与高校联动,涌现出一批依托高校创立的优秀企业。天津大学校友李海平创立的利安隆公司依托天津大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探索新材料抗老化技术,成功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这表明,高校作为创新机制体制中的核心节点,在为企业提供人才供给、技术支撑和创新保障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因此,在推进天开园等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天津强调高校的协同参与,正是精准抓住了这一生态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多方协同是完善创新机制体制的核心特征。创新机制体制的完善不仅需要高校发力,更需要多方协同合作。例如,中电云脑通过与天津大学深度合作,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语者”系列芯片,打破了国内脑机接口技术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另一家专注于高性能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华芯科技,则是受惠于政策和资本支持,在商业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取得突破。中电云脑和华芯科技的成功经验表明,多方协同是创新机制体制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通过高校、企业、政府、资本等多方协作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合力”,是构建完善的创新机制体制的必经之路。

  以“硬科技”创业彰显卓越创新创业的典型实践。优良的创新创业机制体制必将推动以先进科技为显著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硬科技”创业将是这些创新实践的普遍特征。利安隆、华芯科技、中电云脑、恩特能源等企业的快速崛起表明,“硬科技”企业在正成为天津卓越创新创业的典型实践。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天津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必须从创新机制体制入手,进一步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等相关资源整合形成创新合力,建设起卓越可续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创新之花在津门大地竞相绽放。

  (作者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