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运用新质生产力助推主流媒体实现系统性变革 2024年11月18日  冯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系统性变革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当前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各种新型生产要素的出现带动社会生产实现技术迭代、范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带动全社会生产加速变革,同样也为主流媒体利用前沿信息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系统性变革带来了新契机。在媒介融合迈进深水区的过程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加快实现迭代的生产要素和升级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全面互构,使主流媒体全流程生产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

  以“AI+数据”加速媒体生产要素迭代

  生产要素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包括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多种形式。具体到传媒领域而言,生产要素的优劣始终是影响传媒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为传媒生产要素的技术迭代带来了无限可能。国内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大模型应用不断升级发展,短短几年间已经实现了从基于单一文本的人机对话到全面支持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模态要素对话的跨越式发展。AI技术的使用变革了传媒行业的生产方式和手段,极大提升了传媒行业的生产效能。文生图片、文生视频、虚拟数字人等技术相继投入新闻生产。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与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结合,又造就了聚合式新闻、自动化新闻、浸入式新闻、可视化新闻、传感器新闻、个性化新闻等多种全新新闻形态,扩展了媒介形态边界,降低了媒介生产成本,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为受众和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分类化、交互化的多元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新闻报道流程的再造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扩展创造了可能,而对数据要素的关注则为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数据是信息的数字化载体,更是在以互联网为核心平台的媒介生产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核心生产要素。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传媒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劳动对象,也是衡量媒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海量数据的应用,打破了媒体生产对节点化文本的高度依赖,数据之间的高效连接让无数看似毫不相连的信息节点产生了关系,从而引导新闻生产者发掘更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形成相互交织密切协同的信息生态链。除此之外,媒介新闻产品中数据属性的不断提升,创造出了诸如数据新闻等基于数据要素的全新产品,实现了以数据代替文字作为信息核心要素的转变。与此同时,媒体在日常新闻报道和生产中积聚的海量数据及其作为资产的重要价值正在得到重视,对它们的深入激活和开发是媒体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创造盈利空间的重要路径。

  以“人才+组织”优化媒体生产关系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资源拓展生产要素后,如何优化生产关系以使其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便成为当下媒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劳动者始终是最为核心的变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全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成为践行“四力”的排头兵,更要成为抢滩智媒的弄潮儿。主流媒体作为我国新闻传媒产业中的核心支柱,要以“智能+技术”的标准不断深化新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新闻人才队伍向多元复合型转变。如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利用高校教育和人才优势壮大媒体专业人才库,以“外脑”辅助“大脑”;加强与高新企业之间的合作,引进熟悉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科技人才,利用高新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补齐媒体短板。在新的生产关系中,传统的媒体劳动者要转型成为能够使用新质生产资料、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前沿人才,引领主流媒体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迈进。

  作为新闻生产的主体,媒介更要首先实现自身在组织运营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流媒体需创新管理机制,重新整合规划自身组织架构,调整传统模式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更迭冗繁机构的同时增设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为导向的前沿架构,打造自主可控的数智型、平台型媒体。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应充分借助自身优势,构建从国家到地方纵向垂直、横向覆盖的数智平台。如国家级主流媒体可借助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建设基于智能技术的媒体生态与公共平台;省级主流媒体可借助区位、政策等优势建设覆盖本域的矩阵式智能媒体平台;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可借助贴近、下沉等优势建设凸显服务功能的在地性信息聚合平台。不仅如此,主流媒体还可尝试进一步创新运营模式,以“媒体+X”的崭新理念开辟发展新道路。诸如“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媒体+商务”等形式均能提升媒介在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商业运营等方面的能力。

  以“稳步+持续”合理利用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借助新质生产力助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也势必从“新”和“质”两方面来考察。“新”代表着新技术、新形态、新内容,体现在不断创新的先进技术和不断优化的组织架构赋能媒体的生产效能。“质”指的是本质和品质,体现为媒体内容生产质量的全面跃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对受众需求的更好满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主流媒体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平台,只有不断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顺应和应用,才能不竭产出与时俱进的高质量新闻产品,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不可能因某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一蹴而就。借助新质生产力,要以“新”为起点,更要以“质”为落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借助新质生产力推进主流媒体发展变革的进程中,要时刻警惕非中心化生产及算法推荐等可能导致的话语失序和场域失控问题,同时也要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的价值与伦理悖论演变为扰乱媒介生态的“智能陷坑”。只有以稳步推进、持续赋能的原则看待和使用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发挥其技术和创新优势的同时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不断为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和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