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会客厅 盘出品质 盘出品位 2024年10月09日  刘刚 闫丽

  对话人:

  刘 刚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存量之中有发展的空间、潜能,也蕴含文化价值、社会效益。运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手段巧妙盘活这些资源,挖掘其中的多重价值,城市的品质、业态和功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闫丽:城市发展中,存量空间广阔、类型多样,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产。用好这些存量,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魅力与格调。

  刘刚:是的。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整合、高效利用资源资产的过程。某种程度上看,凡是没有被高效利用的资源,都可以进一步盘活。具体来说,以各种方式赋予闲置土地、房产等资源更多“可能性”,是一种盘活;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造高品质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盘活。无论哪种存量,不是简单地一用了之,而是要精准注入内容,更有质量地“活”起来,提高存量的科技含量、投入产出比,提升综合效益。从存量到增量,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到丰富文化供给、增进民生福祉,形成良性循环,是一个城市发展向好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追求的内涵式发展。

  闫丽:因盘而活、盘而有效,离不开政策创新、机制出新。以小洋楼为例,我市完善盘活机制,健全小洋楼招商入驻服务机制,精准导入相关产业,实现了以楼促产、以产兴楼。在盘活存量的过程中,如何用好改革这一招?

  刘刚:盘活,需要更高效地配置资源,需要破除旧的束缚、融入新的业态、用好新的技术、立起新的机制。破解现有存量利用不足的问题,是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权属的存量,匹配不同的政策机制,这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同时,把存量面临的老问题解决了,笼子腾空了,更重要的是要换上什么品种的“鸟”。一方面要考虑存量的基础属性,另一方面考虑区域产业资源禀赋,两方面的创造性结合,碰撞出新产业、新业态、新内容,产生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培育出的是激发活力、拉动内需的增量。这也是一种改革的思维,体现的是改革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闫丽:盘出独特的文化味,也是一种路径。最近,闲置近20年的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旧址整体盘活亮相,不仅保留了独有的建筑特色,还在此基础上引入文化艺术、产业服务等项目和活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织,拓展了存量盘活的思路和途径。

  刘刚:的确如此。很多存量,本身就是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开发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将之转化为生产要素、发展动能,进而创造新的生产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天津,工业文化是很多存量资产身上的“标签”。原天津市第四橡胶厂就基于工业文化的底子,打造创意产业园,引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项目。其中,既有面向专业人士的业内沙龙,还有面向普通市民的艺术会馆。文化空间的公共属性与经济价值兼备,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体验感也是有层次的。这印证了一句话: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做到这一点,城市的品位、格调也会得到彰显。

  闫丽:盘活存量,是一道文化题,也是一道民生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能看到,地铁旁的边角地变身智能停车场,社区的闲置空间成为汽车快充站、共享晾晒区……低效闲置空间,能创造发展的增量,也可以增加百姓的获得感。

  刘刚:存量的盘活和人民的需求应该是同频的。这不单单是空间的改头换面,还有功能与需求的契合、民生与发展的互促。我们可以为存量资源注入科技使公共服务更可及,增添“绿意”使绿色生活更可感,填补空白让社会保障更完善。有的闲置建筑引入知名喜剧剧场,串联起周边夜间食堂、咖啡店、酒吧等,丰富消费业态;有的闲置地块改造成集文化游览、饮食消费、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夜市。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找准盘活的方向方法,存量中能够挖掘出民生的增量,而这种民生增量和发展增量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座城市更美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