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百个零件组成的自动机械表,比三张身份证叠在一起的厚度还要薄,这是天津海鸥表业集团经过10年攻关研发出的一款薄型自动表;中国第一个国产毛线品牌“抵羊”,以螃蟹壳为原料造出新材料壳聚糖纤维,让纺织品具有吸附性和抑菌性,穿上更健康舒适……这些老字号焕发时代活力的同时,也让“津字招牌”越擦越亮。
老字号、老品牌历久弥新,擦亮的不仅是品牌,也是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老”中出“新”,向特色要优势,以创新求突破。
特色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不可分割。倘若对这些不管不顾,脱离实际情况,在产业发展上什么热发展什么,什么新就追求什么,往往欲速而不达。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才能更好激发内生动力,构筑发展优势。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组装,再到销售、服务,天津静海拥有完整的自行车产业链,近几年坚持集群式发展、大项目带动,牵引着各个环节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的“含金量”“含新量”越来越高;在河南平顶山,一根根从煤中“抽”出的尼龙丝串起服装丝线、飞机轮胎、舰船缆绳等各类产业,曾经的“中原煤城”变身“中国尼龙城”,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传统特色产业更有“现代范儿”,自然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最具突破能力的创新力量。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特色上就能“长”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产业和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背后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打造。研发设计、新型材料、配件生产等上下游齐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来的集群效应,对企业而言是创新力、竞争力的“放大器”。
让这个“放大器”的倍数不断扩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靶向发力,用特色的服务让特色的产业更具实力。为企业提供“一品一策”定制式帮扶措施,激发企业向更专、更精、更特、更新发展的活力,进而激发特色产业集群内部的“化学反应”。打好了“特色牌”,向“新”而行的动力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