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新中国共成长 高铁新路 故地初心(图) 2024年01月17日  本报记者 张立平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天津日报社成立旧址。

鞍山道天津日报社旧址。

大沽南路天津日报大厦。 (本报资料照片)

融入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天津日报办公地点——天津数字广播大厦。 (本报资料照片)

  1949年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带着晨露、带着墨香,记录下天津的解放与新生。

  75年,27295次与读者的会面。与党同心、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同行,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初心。

  融入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天津日报,成为“全国首家”新型媒体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扩大做强主流媒体舆论声量。

  1949年1月17日清晨,天津解放的硝烟还未消散,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按捺不住内心燃烧的热血,把这澎湃的激情泼洒在新闻纸的油墨里。

  那一天,《天津日报》创刊。那一天,这张报纸在百废待兴的时代巨变中诞生,和天津这座城市一起,开始了一次全新的出发。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75年前,这张大城市党报从小镇河北省霸县胜芳镇走来,那群洋溢着朝气和青春容光的“新闻战士”,手握纸笔、身背行囊、脚踏冰雪,沿着解放军战士开辟的避雷小径,在炮火声中奔赴新天津,从此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从农村到大城市转变的崭新起点。

  75年,27295期,27295次太阳升起,27295次与读者的会面。与党同心、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同行,岁月变迁,容颜易改,不变的是初心。

  当年那条避雷小径,如今涌动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蓬勃脉动,已成为三地交流融通的交通快线,津兴城际、津保高铁等编织成密实的交通网络将三地紧密串联。1月11日,记者踏上新近开通的津兴城际铁路,去胜芳、去天津日报的诞生地故地重访,去碰触当年的新闻火种、寻找难凉的热血初心。

  在炮火中从胜芳走来

  9时58分,G8874次列车驶出天津西站,于17分钟后停靠在胜芳站。

  这是河北省霸州市东部的一座古镇,经济发达、高楼林立,虽只是一座小镇,但却被当地人称为“东市区”。

  镇上有片古建筑群,一个接一个的临街商铺承载着胜芳的烟火气,穿过弥漫着炸麻花、煎饼馃子、豆腐脑香味的小街,来到一处宅院前。推开沉重的木门,踏进院落的那一刻,镇上的热闹与繁华随即被挡在了门外。

  “这是张家大院,原房主为胜芳八大家之一的聚兴堂张家,始建于1830年,大小共51间房。75年前《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天津分社就在西二进院东厢房诞生。”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晟说,平津战役结束前夕,这个院子里先后聚集了7000多名接管天津的干部在这里进行培训。

  一张老式写字台,几把破旧的木椅,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有些清冷。然而,当时间拨回到1948年的冬日,这里却涌动着火一般的炽热。

  一位老报人在回忆文章里写道:那时的大清河结了冰,但小小的水乡却热气腾腾,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在张家大院,聚集了来自《冀中导报》《群众日报》和《新保定日报》的同志,还有来自北平、天津的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他们聚在一起学习党的城市政策,学习城市生活知识。黄敬(解放后天津市第一任市长)在张家大院的戏台上对大家说:“我们进城后要衣冠不改旧家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短短一句话点燃了年轻报人心中的火焰。1948年12月25日,天津日报社成立。组成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决心为办好第一张大城市党报而团结奋斗。

  在这间小院里,大家分配岗位、联系采访、计划版面,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大家第一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育和新闻业务知识培训,初步懂得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和记者的使命。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早已做好准备的胜芳沸腾起来。报社同志分乘几辆卡车向天津进发。隆冬腊月,寒风刺骨,大家穿着单薄的棉衣,但谁都没觉得冷。有的高声议论,有的纵情歌唱,有的默默沉思……

  夜色苍茫,战争余火未消。临近郊区,人声鼎沸,路被堵得严严实实。人们等不及,跳下汽车徒步行进,一路上避开国民党军队埋下的地雷、绕过炸断的电线,终于走进了这座向往已久的城市。在被接管的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办公楼里,很多人一夜未眠。

  30余个小时的奋战,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带着晨露、带着墨香,记录下天津的解放与新生,从那天起,一代又一代报人艰苦奋斗,一茬又一茬新闻人薪火相传。记录着天津的历史,书写着时代的命题,肩负着党报的责任。

  在发展中与时代律动

  报纸与城市同在,与时代同行。

  在75年的岁月长轴里,作为市委机关报,《天津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见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激情,推动着改革开放的澎湃潮涌。进入新时代,更是记录了这座城市新的使命、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落子,京津冀这个2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迸发出蓬勃的活力。1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不断走深走实。

  去年7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正式揭牌,三地攥指成拳,同心同向同力,将协同协作升级为联合融合。去年以来,三地党政代表团高频互访,天津市分别与北京市、河北省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各区各部门对接走访京冀高达230多次,京津“1+7”、冀津“1+6”协议全面落实中,协同发展的底色越来越靓丽。

  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先行。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深度推进。当前,“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加快打造,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天津市轨道交通网越织越密。

  去年4月,天津又迎来了一项高效便捷的医保公共服务——全面实现京津冀区域内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天津参保人员的医保就医凭证在北京和河北实现“一卡通行”,事关人民健康的大事,靠着协同发展的快车道,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胜芳古镇信步穿行,与沿路居民随意聊天。镇上的人都因当年的“红色荣耀”而骄傲,更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身边巨大的变化而感慨。近年来,随着津保高铁、津兴城际、荣乌高速、津保高速等多条路网穿镇而过,胜芳与京津的物理距离仿佛一下子被拉近。“我们逛商场、下馆子,带孩子、老人看病,都去天津,上了高速‘一脚油’,20分钟就到。”一位居民对记者说。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是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之首,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天津把自己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把握。从河北省走来的《天津日报》,如何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京津冀实践的最新成果和丰富内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记者常年关注的领域,广大记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及时捕捉新动态、新情况、到一线“抓活鱼”,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深受读者喜爱的新闻作品。

  从“三地”到“一家”,三地媒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10年来,天津日报与北京日报、河北日报创新对接协作机制,实现了“1+1+1>3”的宣传效果。每年全国两会期间联合采访三地代表委员,聚焦代表委员关注重点热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鼓”与“呼”,创出了“京津冀代表委员共话协同发展”这一品牌栏目。

  在融合中开启新远征

  同在张家大院诞生的三家媒体,75年前携手走进了大时代。而今,应媒体发展大势和自身实际需要,津媒再融合,天津日报、天津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合而为一,重归一家。

  新时代、新使命。这是一次新的远征。

  2018年11月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挂牌组建,2020年接力开启二次、三次深改,以一场媒体的工业革命,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由“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进程。

  变革的时代,唯有“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顺势而为,抱拥改革。融入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天津日报,成为“全国首家”新型媒体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扩大做强主流媒体舆论声量,在每一次重大主题报道中,抢抓机遇、主动练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旗下“两报两台一网”全媒体“一盘棋”进行融合报道,实现一次采集、跨界生产、多元传播、全媒发布,在融媒体工作区联合作业,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又脍炙人口的“融媒大餐”。

  《天津日报》记者走进直播间,与主持人一起对话嘉宾,录制视频新闻节目。电视出镜记者也拿起笔,为报纸提供署名文章。中宣部《阅评快报》对天津“创新做亮传播方式”给予肯定,指出:“天津日报开放共享体系,融入海河传媒中心,与其他媒体实现选题共享、素材共享、人员共享、稿件共享、场地共享,在‘共享采访区’,每天各媒体集中采访,同时又从各自角度播发。”

  融合,给传统媒体加装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天津日报》围绕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建党百年、小康梦圆、抗击疫情等重大主题,与广电、新媒体进行一体联动、资源共享,事前策划和采编资源分配,事中协调落实并进行应急处置,事后对内容产品作出综合评价。《天津日报》精心组织100版建党特刊,津云新媒体同步推出H5作品《百年风华》,以新媒体形式扩大了报纸内容传播,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版图。

  媒体融合时代,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爬坡过坎、改革创新。一路走来,新闻的传播形态有变,但党媒属性不变;融合平台有变,价值导向不变;技术核心有变,内容为王不变。

  75年风雨兼程,75年一路壮歌。用脚力丈量,用眼力辨析,用脑力思索,用笔力传递。在变与不变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天津日报人必将守正创新,精准发力,续写崭新的壮丽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