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港时强调,“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近年来,天津港在发展理念转变、技术创新应用、绿色港口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上,进一步发挥绿色低碳引领作用,实现港口更高质量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天津港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
天津港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加速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港口。一是港口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天津港建成全国首个港口海洋水环境智慧监测系统,全面掌握各港区码头海域、重要航道全域的海洋水质及生态情况,创新打造国内港口首个生态环境大气智能监测平台,实现海洋水质和区域内174个大气监测点实时监测和预警。二是能源利用转型升级提速。天津港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供应系统,建成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实现绿电100%自主供应、全程零碳排放,能耗较传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下降17%。十年来,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近七成,碳排放强度却下降16%,为世界港口智慧化升级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同时,天津港加大绿色能源开发建设,投产风力、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达到42.55兆瓦,年发电量约1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万吨,全港绿电占比达14%,居全国港口前列。港区已实现全部集装箱、干散货泊位岸电全覆盖,自有船舶100%使用岸电,来港船舶岸电100%应接尽接。三是创新港口绿色运输模式。在全国港口率先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绿色运输港口,铁矿石铁路运输占比超过65%,集装箱铁水联运规模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综合运输效率有效提升,全行业减污降碳成效显著。
二、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加快世界一流绿色港口建设
天津港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政策体系支撑作用不足、绿色能源转变尚需加快、绿色枢纽建设创新不够等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征程上,需要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更好地发挥绿色港口的引领作用。
建立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天津港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港口节能减排的法律政策标准,保障绿色港口节能减排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制定《天津港绿色低碳港口建设规划》,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促进港口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天津港、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能源集中管控和能源使用管理信息化。开展企业碳足迹核算,明确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推动企业更好地采取减排行动。三是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管控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污染项目,通过绿色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激励港口及临港企业绿色项目和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绿色港口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制定阶段化绿色转型方案,积极参与港口环境建设。
建设绿色港口“智慧大脑”。一是应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整合港口、航运、贸易等数据,建设港口“智慧大脑”。推进港口、航运、铁路、公路等数据互联共享,持续推行港口作业单证“无纸化”、全程服务“一站式”,提高物流便利化水平。二是建设基于5G、北斗等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集装箱水平运输、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场桥/岸桥系统无缝对接。三是研发绿色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并推广应用,实现典型能源品种常规检测项目100%全覆盖。搭建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掌握港口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处理结果,构建现状可查、风险可辨、未来可测的智能管控模式。
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系统。一是严格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要求,保持港作船舶低硫燃油使用率100%,高标准处理港作船舶产生的污染物和生产、生活垃圾。二是依托向海优势,发展海洋风电、氢能、生物能源等新能源产业,构建“风、光、储、氢”等多源融合的绿色低碳能源系统,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应用,完成港区液化天然气、氢气、充电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新增港口作业机械优先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三是新改扩建码头工程同步设计、建设岸电设施,建立健全岸电使用制度和标准,实施现有设备整合、配套设施充分利用。
创新建设生态型海绵港口。一是提高港口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利用收集船舶的压舱水、净化的雨水、中水等水资源,建造人工湖和人工湿地生态圈,形成港口污水零排放、非常规水资源收集利用的完整水循环生态系统,提升景观价值的同时兼具调蓄洪水功能,实现环境经济双效益。二是应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创建生态型海绵港口。改造港区集装箱,采用下凹式箱区消纳雨水,提升港区抵抗极端天气的风险能力,在生活辅建区建设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控制雨洪期间的径流、峰值和污染,对雨水进行消纳利用。
推动绿色供应链关键枢纽建设。一是建设数据集成中心,智能化匹配调度不同运输方式的集装箱型号,数据化统一管理集装箱租赁业务与空箱调转业务,构建功能完备的智能化集装箱海铁联运体系。深入推进集装箱水中转,做强“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提高铁路、水路等绿色运输方式比例。二是充分发挥港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关键节点作用,建立码头运营商、物流公司、托运人之间的沟通协同机制,灵活部署和调整运输方式,鼓励港口及临港企业与航运公司协同推进运输船舶低零排放燃料应用,打造“绿色航运走廊”示范。
【作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22YZD-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