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经典品评 2023年11月13日  晏建怀

  如今,名人荐书、名人评书成了书市上一道醒目的风景。书籍的封底或腰封上,常常用浓艳的色彩、斗大的字体印刷着那些名人的品评或推荐,虽说其中不乏平实中肯之语,但大多数却是招揽兜售之词,动辄“跨时代”,动辄“里程碑”,其轻飘、花哨、夸张,不禁让人哑然失笑。然而古人的品评却不似这般轻飘浮泛。

  历朝历代,寒窗之下皓首穷经的书生们,总是希望得到名人的品评,因为草根要进入上流社会,名人品评就是他们的才学证明、进身之阶。当年,李白一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便代表了广大学子的心声。于是,“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赏识之下,率为闻人”的机遇,让寒门学子梦寐以求。在历史长河中,名人品评之风绵延不绝,无论荐书抑或品人,都留下了许多精准、精彩、经典的品评,它们在历史的尘埃中,至今还熠熠生辉。

  东汉末年的“月旦评”曾经闻名遐迩。“月旦评”的领军人物是汝南名流许劭,他好臧否人物、品评诗文,每月初更新品题,时称“月旦评”。在品评的过程中,许劭辨别好坏,评判正邪,不浮夸也不贬损,不溢美也不中伤,要么不评,评则既不为尊者隐亦不为贵者讳。因此,“月旦评”比皇帝授官时诏书上的文辞更加让人信服,一旦评出,即成公论。

  人人喜欢许劭,又惧怕许劭。他任汝南郡功曹时,郡内大小官吏对他敬畏有加,奸邪者更是浪子回头,纷纷改正自己的操行。他的老乡、时任冀州牧的袁绍,素以骄横跋扈著称,每次出行,前呼后拥,招摇过市。但当袁绍回乡省亲时,担心奢华的排场被许劭撞见,被其所不齿,也不得不轻车简从。

  曹操名声不显时,多次备厚礼恭恭敬敬去拜访许劭,希望得到他的评语,许劭却瞧不起他,不肯品评。情急之下,曹操不惜实施“下三烂”的手段,对许劭进行胁迫,许劭被纠缠得没有办法,只好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竟然喜不自胜,大悦而去。

  唐宋之际,名人品评依旧蔚然成风。江东年轻人项斯,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愁闷之际,他听说国子祭酒杨敬之是位伯乐,善于提携后进,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见。杨敬之阅后,大加赞赏,兴奋地写下《赠项斯》:“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对项斯的人品和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项斯从此名动京师,不但考中了进士,而且诗名远播,全唐诗收录其诗歌就多达八十八首。

  李贺年少时,韩愈听说他有诗才,是棵好苗子,于是亲自上门试其才学并赞叹不已。后来,韩愈还多次写信给李贺,劝他考进士。当有人因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说“晋”“进”同音,需要避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后,韩愈义愤填膺,挥笔写下《讳辨》一文,为李贺大鸣不平,其中一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掷地有声,不但揭穿了对方妒才的“西洋镜”,还使李贺声振当时,名扬后世。

  如果说韩愈提携后进,还有一丝推动古文运动目的的话,那么宋代欧阳修对后进的品评,则纯粹是由衷的赞叹。1056年,当时还鲜为人知的苏洵,怀揣自己的文章,拜访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他随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说:“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一举成名。

  而当欧阳修后来阅读了苏轼的文章后,更是欣喜若狂,立马提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读到后生的好文章,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像孩童一样,爱才之情溢于言表。苏轼不久便在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

  其实,不单苏洵父子,其他如文彦博、司马光、曾巩、王安石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在“布衣屏处、未为人知”的时候得到过欧阳修的激赏,并通过他的举荐而步入了士林。可以说,在提携后进上,欧阳修有一双点石成金的妙手。

  唐宋以后,品评之风仍然绵延不绝,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不过,虽然那些品评精彩绝伦,但名人们却像鸟儿珍惜羽毛一样,珍惜自己对他人的品评,不浮夸,不妄语,真诚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动或惊喜。这一点,非常值得当今书籍上的品评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