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是干好工作的必备能力。
一位干部同友人说起这样的困惑:明明按照上级部署完成任务,领导说一我不干二,一板一眼执行,工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若给此类现象会诊,总能发现相似的原因:工作缺乏创造性,只唯上、不唯实。须知,上级部署、政策文件,往往是原则性、方向性的,在具体工作中怎么干,需要加入我们自己的领悟和判断。这就如同在足球比赛中,教练排兵布阵,球员各司其职,但赛场上情况瞬息万变,球员必须灵活应对,每一脚都有不同的踢法,若一味“站桩”,哪来的胜利?
列宁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为了能够分析和考察各个不同的情况,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才能在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面前找到应对之策,生搬硬套只会导致工作稀里糊涂。譬如为民服务中,如果遇到的问题没有先例可循,怎么办?不会思考的人只会抠文件字眼说不行,或拿“请示领导”来推脱,然而,企业的效率等不起,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等不起。会思考的人,善于依据原则灵活使用政策,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我们常说要让政策红利最大化,或者说把上级部署落到实处,“最大化”的边界究竟有多大、落实的程度究竟如何?关键在于“有所思”基础上的“有所为”。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要先学会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拍出来的“奇思妙想”犹如天上的浮云。走到基层一线中去,给实际情况照个“X光”,和老百姓一起“把脉问诊”,更容易总结出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生前把大量时间用在调研上,平均每天行车里程超过两百公里,经常和农户交谈到深夜,找出路、算细账、做尝试,最终带领这个贫困县摸索出了“养羊种草”的脱贫路。
有句民谚说得好:“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同样,一个好的政策或者一项好的部署,也要经过执行者的思考、消化,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和创新,从而发挥出更多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