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一百多年的天津精神 舞台上的《赶大营》 融入历史 扎进生活 2024年08月23日  王轶斐 实习生 王英浩

  一个多世纪前天津人“赶大营”时的路单

  纪录片《赶大营》中展现赶大营的艰难路途

  近150年前,一群天津杨柳青人挑起货郎担,跟随西征军,历尽艰险到达新疆。多年之后,三千货郎满天山,天津商帮激活了丝绸古道,商队浩浩荡荡,驼铃昼夜不断……

  近日,由天津人艺创排的大型话剧《赶大营》将在舞台再现这段商贸传奇,也再次打开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再现历史

  从纪录片到话剧

  1876年4月,以天津杨柳青船工安文忠为首的数百名杨柳青人,积极应募随左宗棠来到新疆。他们挑着货郎担,趸上针头线脑、药品、日常生活用品等,追随西征军大营进入新疆,为军队提供补给,这就是“赶大营”的起源。收复新疆后,杨柳青的商帮逐渐由行商发展为坐商,形成了规模庞大、财力雄厚的“丝路津商”,创造了“百艺进疆”的伟绩。

  此前,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推出的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赶大营》,通过《万里戎机》《西出阳关》《商业传奇》《百艺进疆》《驼铃声声》5集内容,全景呈现了天津人“赶大营”的历史。很多观众包括“赶大营”的后人,通过纪录片更深入了解了“赶大营”的内涵,感知了具有商贾基因、拓荒精神的天津人这段奋进不息的历史。

  纪录片《赶大营》的总导演李家森表示:在拍摄纪录片时,剧组获得了一份当年天津人“赶大营”时的路单,上面详细记载的站点有153个。商队从天津杨柳青出发,经沧县、德州、临清、濮阳,越黄河后到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再经过西安、宝鸡到天水、兰州,出嘉峪关,过玉门关,穿哈密,经奇台,最后到达乌鲁木齐……他们跋山涉水,一共走了8171里。

  天津人“赶大营”,一代又一代地走向新疆。天津商帮逐渐壮大,他们在新疆发银票、开工厂、收购土畜产品,缔造无数商业传奇,逐渐成为新疆商业的主体。据统计,津商店铺在新疆全境,前后共有3000多户,规模不等,行业齐全,从业者有3万多人。

  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话剧《赶大营》将以天津杨柳青人赴疆谋生为主线,通过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突出展现了杨柳青人“赶大营”在爱国守土、繁荣经济、东西互助、民族团结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借由一部话剧重现天津人的辉煌故事,塑造“赶大营”的天津人的群像——他们当年挑起担子的货郎,后来执掌商号的商人,更是身在异乡,心中有家国的普通人。

  常讲常新 “赶大营”的时代意义

  据统计,百多年前的“赶大营”让3000多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去新疆谋生,约占同时期杨柳青人口的五分之一。现在,新疆仍有大营客的后代近六十万人。大批津商扎根新疆,谱写了一段百折不挠、诚实信誉的商业传奇,充分彰显了天津人的开拓创新与家国情怀。

  在话剧《赶大营》建组发布会上,天津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文史学家张利民表示,作为研究人员,曾经的困惑是缺乏“赶大营”的资料加以研究。21世纪初,研究者开始“视角向下”,从上千万字的资料的一个个字中找出一点点的信息,汇编成了《丝路津商——“赶大营”资料汇编》。张利民感慨道,“我们当时担忧的是,‘赶大营’能否做成一个持续性、有研究的专题。有幸看到的是,现在通过各方努力,越来越多的民众都了解了‘赶大营’这一历史事件,它成为天津的一张新名片,一段天津光辉历史的缩影。因此,我的一个梦想也被实现了。”

  历史上,天津商帮入疆,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开发和新疆地区早期近代化工商业的起步,丰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内地百货的涌入也对抵御英、俄的经济侵略,发展民族工商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关于“赶大营”的史学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专家杨东梁表示:“赶大营”的天津民众在一百多年前不畏艰险,跋涉8000余里,配合清军的军事活动,为收复新疆提供了可靠的后勤支援,为收复祖国一片大好河山立下了功勋。

  “赶大营”更具时代意义,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评价:天津人“赶大营”重新唤醒了早已荒废的丝绸古道,并把丝绸之路的起点延伸到了渤海之滨。天津商品在万里之外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天津商人也从新疆运回了羊毛、羊肠等土畜产品。新疆畜产品大量运到天津,天津快速发展成为华北、东北、西北甚至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产品集散地和贸易口岸。这也促进了天津工业的大发展。

  “赶大营”的历史细节中,有的是满满的天津故事和天津精神,所谓温故而知新,从书籍、纪录片到话剧作品,每次以新的形式问世,都是一次新的精神洗礼。

  话剧《赶大营》主创说

  正如话剧《赶大营》主演之一王世文所说:闯关东、走西口,全国人民都知道,但“赶大营”却鲜为人知。这是我们杨柳青的骄傲,是天津的骄傲。作为演员,怎么将天津人的精气神演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事。对于此次在舞台上呈现戈壁大漠中的天津精神,安文忠扮演者吴京安说:“大漠是一片神奇之地,我们要在这里开掘出生活中有的,舞台上没有的,接上地气。”

  本剧多媒体设计李家森,他曾担任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他认为:当今话剧创作要与时俱进,要创新。舞台是三维空间,要通过技术手段努力创造出五维空间,把观众带到历史中。

  该剧原著王洪海表示,一百多年前的杨柳青货郎们,在进疆生活之余,也保护了家国周全,“‘赶大营’的很多后裔们现在依然在新疆生活、经商,延续着天津文化的生命力。因此,‘赶大营’这一历史事件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讨论价值。”

  该剧编剧、导演钟海表示,这个天津独有的故事里,蕴含着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立意,其中有很多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剧组将结合视频影像、舞蹈、音乐、形体和表演,呈现给观众一部波澜壮阔,富有史诗感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一段动人的天津故事。

  新报记者 王轶斐 实习生 王英浩

  图片为纪录片《赶大营》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