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
深一度~~~
新视野~~~
锐评~~~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锐评
扶还是不扶?不该成为问题
李娜

  近日,上海一男子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并请路人帮忙拍下视频,“当作证据,担心有被讹的风险”。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很多人支持这种“边拍视频边救人”的做法,称有救人的动机,也要有防人的心机。

  施救之前先设法取证,顾虑背后是信任感的缺失。过往案例中,有人曾对施救者“反咬一口”,令好人心寒。尽管是个别事件,给公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可谓不小。只有消除救人顾虑,“扶不扶”才不再是问题。

  消除顾虑,法律是“硬托底”。民法典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好人法”条款,就是在为见义勇为者撑腰。当然,诉诸法律是最后一步。很多时候,救人者担心的是,做了好事反倒招来麻烦,有理说不清。进一步答好智慧城市建设和治理命题,也是保障之一,比如道路监控覆盖更多地方,让做好事者“被看见”、遇到麻烦时“有理说得清”。

  消除救人顾虑的过程,也是一个优化和升级社会信任体系的过程。经常看到这样的暖心报道:有的老人被路人施以援手,事后千方百计找到恩人说一声“谢谢”,也有人因为受过别人帮助,成了善心的传递者,努力做好事,给更多人送去温暖。好的社会风气像春风拂面一样,势必会让更多善意和信任的种子开花结果。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许多人仍记得春晚小品里的这几句经典台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看起来受益的是别人,事实上,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是你我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全社会为善意鼓掌,“扶不扶”就不再是两难问题,助人者就能毫不犹豫上前一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