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先生
夏承焘先生是中国的词学大家, 当年被称为 “一代词宗”。叶先生本善讲诗,但因当时国内善讲词的人不多,所以叶先生就主动讲词, 因为她申请回国教书,本就是想为祖国培养人才,既然国内缺乏讲词之人,那舍我其谁呢?我在南开时听过叶先生讲词,是从晚唐五代的《花间集》小词讲起,再讲晏同叔、晏小山的小令和柳永的长调,直至苏东坡、辛稼轩的豪放之作,甚至到姜白石的难解词篇。那时国内大学课堂大多重视言志之诗,讲词的时候也往往像讲诗那样流于词作意义和背景分析,而叶先生讲词时挥洒自如的旁征博引,细致入微的美学鉴赏,加之叶先生气质贤淑典雅,衣着款色搭配适宜,站在讲坛上,本就是一道风景线,再加之叶先生能够恰当地运用西方的心理学和文艺理论讲解中国古代的文人与诗词,一反令今人难以理解的“以古证古”──用古代文论解释古人作品的传统,把国内的学子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识的美的境界,令大家耳目一新,犹如平地刮起了一道旋风,席卷大江南北。叶先生从此开辟了中国词学的一个新时代,名声大振。
归国后,叶先生一直想去拜访夏先生。于是拜托同门师姐杨敏如先生打听到夏先生在北京的住处,终于在1982年年初的一天晚上实现了这个愿望,三位词学者相聚一堂。我记得叶先生将《迦陵谈诗》和《迦陵谈词》两本书送给了夏先生。
1981年4月下旬,在成都召开的“杜甫研究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叶先生结识了神交已久的缪钺先生,当时缪先生是杜甫研究学会的会长。两位学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美品质有着相同的感受与挚爱。
据缪元朗先生(缪钺先生之孙)在《缪钺先生与叶嘉莹教授合作的学术观念基础》中所述:
凡读过《灵溪词说》的人,可能都会知道缪钺、叶嘉莹两位先生合作的缘起。在该书《后记》中,缪先生曾说二人的初次相识是在 1981 年 4 月下旬成都草堂所举办的杜甫研究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叶君少时读过我所著的《诗词散论》,深致赞赏;而我于 1980 年读了在国内新出版的叶君所著《迦陵论词丛稿》,钦佩其中评赏辨析,精邃深微……因为先有这些通过互读彼此著作的了解与倾慕,所以初逢如旧识,相聚数日,交谈甚契,而我们二人论词都推尊王静安先生,尤其有针芥之合”。
于是,当缪先生提议合作著书,叶先生也欣然同意了。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