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蒲口村位于北运河西岸,曾经漕运盛行,来往船只行人甚多。相传1843年,道光皇帝乘船到南方私访时路过此地,下船观看了高跷会的演出,当场传下“与民同乐”的命令,“同乐”高跷会因此而得名并流传至今。后有多位花会会头来此学习高跷,将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的“同乐”精神进一步发扬传承。
上蒲口同乐高跷腿长1.8米,兼具文跷、武跷之精华。文跷主要以唱曲及简单动作为主,武跷则表演“扑蝴蝶”“大劈叉”“登天梯”“拉骆驼”等高难度动作,内容上充分体现了渔、樵、耕、读的民间传统文化,是诸多传统花会的一大亮点。同乐高跷会主要有门旗、手旗、香袋、引锣、两锣、两鼓、腿子、演员服装、戏装、头彩等器具,现存词谱16首,能表演20多种高难动作,还保留有《一进宝宅亮堂堂》《出水蛤蚌晒沙滩》《八仙曲》《十针扎》《渔樵问答》等6套唱曲录音。
2009年,上蒲口同乐高跷被列入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每逢春节和正月十五,同乐高跷都受邀外出表演,用华丽的服饰、生动的扮相和高难度的动作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