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和平红色印记小贴士(廿一)
中共中央在津秘密印刷厂旧址
位于和平区唐山道47号
在和平区唐山道南侧,坐落着几排很普通的青砖二层小楼,其中唐山道47号曾是中共中央在津秘密印刷厂的旧址。
1928年12月,周恩来来津主持顺直省委扩大会议期间,省委提出天津出版刊物没有印刷设备,请中央帮助解决。当时,设在上海的中央秘密印刷厂遭到破坏。经中央决定,从上海调毛泽民、钱希均夫妇来津,建立地下印刷厂。
1929年初,毛泽民带领印刷厂的部分同志连同印刷机器从上海来到天津,在英租界广东道福安里4号(现唐山道47号)建立了秘密印刷厂。这是一幢一院两厢的二层楼房,前门靠马路,后门靠胡同,胡同内有5个出门处,可以直通马路,东面的两个胡同可以通往达文波道(现建设路),西面的两个胡同可以通往安仁里胡同出口,北面的一个胡同口通往广东道。这是一处出入很方便、发生意外时容易脱离危险的理想住处。
印刷厂共有21名工人,大部分是从上海同来的同志,厂内的党员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是马克勤。毛泽民化名周韵华,公开身份是印刷厂的东家兼经理。钱希均担任地下交通员的工作,其他同志按工种不同,分别负责排版、印刷、装订、校稿等工作。此外,还有一名厨师,专门负责做饭和打扫卫生。
为了掩护工作,印刷厂内外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印刷厂的大门右边挂着“华新印刷公司”的铜牌,上面写着承印各种表格、请柬、喜帖的广告,从外表看是一座小型的、普普通通的印刷厂。在楼内设置了印刷厂的办公室,办公桌下设有暗铃。它的任务对外是联系业务,对内是岗哨。“账房先生”何老师负责这里的工作,对外适当地接收一些印刷业务,主要是打掩护和筹集革命经费,一旦外来业务增多,就故意索取高价或者拖延交活时间,使生意谈不成,这样既为公开经营做了掩护,又能用大部分时间印刷党内文件。若发现形迹可疑的人进来,“账房先生”就立刻把办公桌下面的暗铃一按,各车间听到铃声就迅速收起党内文件,转移到早已准备好的地洞里,改印《马太福音》之类的东西。
随着中央秘密印刷厂的建立,毛泽民又在小白楼先农里5条13号设立了中央出版发行部秘密机关,由毛泽民和夫人钱希均以家庭形式做掩护开展工作。钱希均担任党的地下交通,通常中央和顺直省委要印的材料都先送到先农里, 然后由钱希均送到印刷厂。
当时印刷厂承担的印刷任务除了党中央的重要决议、指示外,还承印顺直省委的重要文件,各种小册子、传单等。顺直省委主办的刊物《北方红旗》也在这里印刷。此外还翻印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著作。为了迷惑敌人,对这些书刊的封面都做了巧妙的伪装,例如封面是《三国演义》《写信必读》等一般书名, 而内容却是马列主义著作和重要文件。印刷结束后,所有印刷样版立即被烧掉, 印好的文件由负责转运的同志送到转运站,再由转运站发到各地。有时也用分散邮寄的方法邮到全国各地,其中邮到上海的最多。
由于组织严密,秘密印刷厂在津两年中,印刷了大量党的文件和刊物,一直未被敌人发现。1931年初,毛泽民奉调回沪,改由彭礼和担任印刷厂的领导工作。这时外来的印刷业务增多,为了避免暴露革命活动,印刷厂迁移到当时的英租界小白楼海大道一幢二层楼的双开门脸房子里,对外挂一幅横的金字招牌,上书“丰泰事务所”,正门两旁橱窗内陈列着各种文化用品和自制的美术信封、信纸等作为对外营业出售。楼上是印刷机房,继续印刷党的各种文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中心的转移,印刷厂的任务逐渐减少,遂停办。
中共中央在津秘密印刷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的驻津单位,是天津市区一处极为重要的革命遗址,1982年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颖/文 何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