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亚洲人在田径赛场上不被看好,甚至很多项目进入奥运会决赛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但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并打破亚洲纪录。赛后他对着镜头说:“我觉得所有的不可能是用来打破的,今天我做到了。”
苏炳添以他的突破告诉我们,“不可能”中其实蕴藏着更大“可能”。不可否认,一个个“不可能”就是一个个难关。如何看待困难,体现的是对人生的态度。有人在难关面前看到的只有“不可能”,畏缩不前;有人却能从中看到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目标和机会。举重运动员吕小军认为“我的举重人生没有极限”,以37岁“高龄”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举重冠军;46岁的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数年前为给儿子筹钱治病,重新复出征战赛场,儿子已经康复,她依然再次来到奥运赛场,她说,“站在赛场就是胜利”,书写了一段奥运传奇……他们用热爱和坚持,将“不可能”越过的高山,变为了脚下的平地。
很多“不可能”,只是尚未征服的高峰。奥林匹克的宣言之所以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对于突破极限的渴望。这份渴望不仅在体育赛场上,也在其他领域激励着人们不断精进自我,创造打破“不可能”的传奇。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挑战不可能,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现实中,没有帮助愚公移走大山的神仙,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不可能”并不是束缚我们手脚的枷锁,只有选择挑战它、打破它,才能在拼搏中出彩儿,在奋斗中收获人生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