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淤制服风沙
“王金花敢说敢讲值得表扬。”焦裕禄肯定了她开放活跃的思维,话锋一转说,“不过,这个办法适合苏联卡拉库姆地区,不适合中国兰考。咱们还得向群众问计,向有经验的劳动者寻求治沙办法。”
1963年7月的一天,焦裕禄率领调查队员,又一次来到爪营公社张庄。远远看去,张庄村外的沙丘王“下马台”,像一峰剔除了筋骨的骆驼,裹着混沌的黄沙,懒洋洋躺在风口上。这个旧时依例“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沙丘,埋着下马台和三里庄两个村子。不远处那个巨蟒似的大沙梁,埋着有27户人家、107口人的彭家村。清咸丰至新中国成立百余年间,兰考像这样毁于风沙的村庄,竟有63个之多!
焦裕禄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两腿像是灌了铅,汗水把衣服也湿透了。社会主义建立,使受苦受难的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生活在河弯的百姓,还没有真正从风沙奴役和欺凌下解放出来。风沙猛于虎──河滨枕水人家,依偎着飘忽不定的黄河本已朝不保夕,偏又年复一年还要遭受风沙吞噬和祸害。人道下井挖煤苦,世代生吞土、死眠沙的兰考人,其实是苦上加苦啊!
“下马台”南有一片坟地,坟冢多被风沙刮得露出了棺材和白骨。荒冢白骨间忽见一坟隆起,赭土如幔,芳草青青。这是谁家的坟?为什么没有被风刮开?焦裕禄急忙向张庄大队党支部书记黄世昌打听,得知这是张庄大队所属的官庄村魏铎彬母亲的坟。焦裕禄像寻获了一个重大科学发明者一样,急忙让他把魏铎彬找来,拉着他的手一五一十问清:去年清明,魏铎彬为解除母亲的坟常被风刮开的苦恼,用了一个早晨的工夫,从坟旁沙地下面翻出淤泥,把母亲的坟包了足有四尺厚,从此,坟头再也没被风刮开。
莫非翻淤可以制服风沙?焦裕禄问清兰考沙荒地下普遍有一层厚厚的淤泥,一道电光石火瞬间从心头闪过。他兴奋地说:“一个人一早上可以封一个坟,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千人万人齐上阵,干上一年、两年、三年,用淤泥封住沙丘,栽上树,种上草,岂不把骇人听闻的沙丘变成了良田?”
魏铎彬的创举,很快化为张君墓公社赵垛楼大队小面积翻淤压沙试验,群众两天封闭了一个30亩大的沙丘,经受了大风考验。接着,爪营公社张庄300多名干部群众苦干7天,封闭了一个160多亩的大沙丘。完工当晚刮起了七级大风,持续了9个小时。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焦裕禄和干部群众赶到现场一看,一夜大风,封闭的沙丘纹丝不动,附近的麦苗也未受风沙侵害。而邻村未封闭的沙丘周围,麦地里压的沙土足有半尺厚。
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