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投入新设备试制
1958年年初,洛阳矿山机器厂党委决定,试制中国第一台重达108吨的2.5米双筒大型卷扬机,向五一国际劳动节献礼。厂党委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一金工车间。车间主任焦裕禄,责无旁贷成为首创国产大型新设备的生产总指挥。
曾经的挖煤人焦裕禄知道,车间试制的百吨大型卷扬机,是用于大型煤矿深井出煤和人员上下的重要提升设备。当年自己在抚顺挖煤时,煤矿是靠挖斜井,通过人背畜拉出煤。曾在人间地狱大山坑煤矿度过一年多暗无天日岁月,天天用生命与死神赌博的焦裕禄,无论怎样驰骋想象也无法描绘,几个月后,当车间试制的钢铁巨人荣耀出厂,巍然矗立在深井煤矿井口,将给传统的采煤工艺带来何等神奇的变革!焦裕禄被国家大型煤矿生产飞跃式发展的壮丽图景鼓舞着,义无反顾领军投入新设备试制。
那是一场怎样激励人心的战斗呀!战场位移,宿敌不再,新的攻坚任务之艰巨,使人甚至想起龙宫探宝的出击,九天揽月的腾跃,千仞登顶的行走。冲锋号角吹响时,焦裕禄意识到,在地狱入口一样的科学入口处,必须根绝一切犹豫和怯懦,并且来不得半点匹夫之勇。受命之日,他像打仗一样迅速进入指挥位置,通宵达旦盯在车间。
焦裕禄和大伙儿一起研究图纸,弄清卷扬机的关键零件、工具和加工方法,逐一标记在小本子上。一有空儿,他就带上小本子,按图索骥到毛坯房查备料,到热加工车间核对部件,到机床前看加工制作,熟悉了大型卷扬机的上千个零部件,全流程检查试制的工具、材料和外协作件的准备工作,确保宽备窄用,万无一失。
试制工作刚刚上马,就遇到了卷扬机整铸齿轮加工不过关的难题。焦裕禄在滚齿机旁守了两天两夜,一边给工人打下手,一边观察和计算装卡方法、滚齿周期、吃刀数量和辅助时间,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改进工艺和提高效率,直到难题迎刃而解。
试制进展到大齿圈加工环节,3.2米立车车刀一天就打坏四把。这种车刀是驻厂苏联工艺专家茹拉鲁廖夫设计的。焦裕禄找到他,恳切希望能改进刀具加工工艺,满足试制急需。茹拉鲁廖夫却坚持认为,这一工艺已载入苏联百科全书,刀具本身没有问题,应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焦裕禄一时说服不了苏联工艺权威,决定发动工人搞技术革新,攻克刀具难关。
很快,3.2米立车传来喜讯:牛师傅试用的新刀具,十小时可加工好原来十六小时未必能加工好的齿圈。
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