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病故
冯森,1894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出生在成都,8岁的时候,由其父冯廉斋延请了一位举人为其开蒙课读。冯家是满族人,虽入川经年,但习俗难改,冯廉斋醉心昆曲,闲暇的时候,总要邀约三五同好,拍曲自娱。在家庭的熏陶和时尚的影响下,冯森耳濡目染,在旁边心领神会,十一二岁时,就能够拉胡琴唱两段京戏,音韵气口,还真像那么回事。
清朝末年,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秩序。科举仕途的路堵死了,冯森进洋务局开办的四川法政学堂(一说“成都英法文官学堂”),期待学成后旅欧美深造。但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刻,时局瞬息万变,冯森的学业虽然出众,但也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1911年,四川、湖北等四省的“保路运动”在中南大地上掀起了声势浩荡的狂澜。武昌起义借着保路风潮的气势取得了成功。消息传到成都,洋务局创办的学堂也因没有政府的支持,无法再开办下去。年方17岁的冯森肄业后,毅然决定徒步千里,奔赴昆明,投考当时西南最负名望的军事学府──云南讲武堂。
1911年12月8日,清四川总督赵尔丰移交出来的巡防军借口军政府克扣军饷,在东校场哗变。乱兵如蜂拥蝗飞,杀向市区“打启发”。延时半天一夜的烧杀掳掠,方圆九里三分的锦绣成都,直落得个四处浓烟、几方颓垣。冯家苦心经营了36年的银号和市内郊外的几处宅邸,被乱兵篦洗多次,财物罄尽,眨眼间就破产了。
父亲冯廉斋受到惊吓,一病不起。冯棣病弱的母亲除了要照顾重病的丈夫,还要拖着几个儿女,维持生计。一家人都盼等着冯家的大哥冯森归来,希望冯森能为这个奄奄一息的破败之家,带来一些回转的余地和希望。但屋漏偏逢连夜雨,1912年,冯家的一家之主冯廉斋久病不治,撇下一家妻儿,撒手人寰。
与此同时,冯家的长兄冯森先是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加入蔡锷的滇军,在随蔡锷将军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冯森英勇冲锋陷阵,不畏牺牲,在滇军之中从一名普通士兵升任排长。不久之后,冯森参加了护国战争中最为重要的“纳溪战役”。在此战役之中,蔡锷将军亲自指挥,蔡锷手下的名将朱德率领所属部队为作战主力,历时两个月而告结束。护国战争打出了滇军善战的威名,时年31岁的朱德也成为“西南名将”。但同为滇军一员的冯森却没能继续成长为一名统率千军的元帅,因为在“纳溪战役”中腿部负伤,冯森无法再参加战斗,时年21岁的冯家长子带着“护国战争”的永恒纪念──一条受过枪伤的残腿──回到成都家中。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