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充斥着古朴风韵的工作室,一位温婉的女“匠人”正在一块青砖上专心雕刻,她就是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砖刘”砖雕技艺传承人刘挽云。
“刻砖刘”的始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马顺清。其外孙刘凤鸣是天津第一代专业砖雕工匠,他发明的“贴砖法”被后来的天津砖雕匠人广泛使用。“刻砖刘”家族的砖雕作品,广泛用于天津著名历史建筑石家大院、徐家大院、广东会馆、北宁公园、清真大寺、清真南大寺、大悲禅院等处。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与支持,刘凤鸣受聘为河北省政协委员、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代表天津手工艺人参加了1957年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将天津砖雕介绍给全国工艺美术界。随后,国家创办“刻砖刘”工作室,刘凤鸣及其四子刘书儒专职进行砖雕创作。“刻砖刘”与“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并称为“津门四绝”,共同代表着天津工艺美术界的最高成就。
刘挽云是刘凤鸣长子刘书林的孙女。天津古建筑上的家族作品、四爷爷刘书儒家中的砖雕,都在当时年幼的刘挽云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刘挽云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又攻读了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对古典文学的系统学习,使她不断加深对传统砖雕艺术的理解与喜爱,她就向四爷爷刘书儒提出学习砖雕,然而四爷爷却没有答应。刘书儒说:“学砖雕没有用,不如花时间去学点能挣钱的技艺。”“他不是想放弃砖雕,而是因为太爱了。四爷爷毕生只会做砖雕,但是砖雕在当代是一个受众很小的行业,他怕我吃苦。”刘挽云理解四爷爷的良苦用心。但同样的“痴迷”让她执意要学,几次软磨硬泡下来,老人松口了,他告诉刘挽云:“你自己去找来砖雕用的青砖,我就教给你。”当时天津没有烧造青砖的砖窑,刘挽云四处找寻砖厂。当她打听到江南有烧制金砖的窑厂,便一头扎到了苏州、黄山一带砖雕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挽云在苏州找到了软硬适中趁手的青砖。刘挽云拿给四爷爷看,刘书儒大出所料,没想到这个侄孙女心意如此坚定,便收下这个徒弟。
刘挽云告诉记者,“刻砖刘”砖雕在选料上是及其讲究的,并不是所有砖材都适用。要选择用极细的河泥、经过反复捶打烧制的青砖,中间不能有缝隙、孔洞、石子等。雕刻前还要将选好的青砖,裁切至建筑装饰所用的形状与尺寸。
“很多人跟我说作批量生产,可以多赚钱,但‘刻砖刘’的‘堆贴透雕法’是目前翻摸、机雕甚至3D打印都无法复制的工艺,这就是手工技法的不可替代性,更是艺术品与工艺品的区别。艺术品不仅是唯一性,更是具有灵魂的审美表达,将砖雕艺术化,这条路从太爷开始走,我也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刘挽云说,“砖雕是个磨性子的活儿,完成一块大砖砖雕作品大概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要先将砖面进行分区,然后进行层次设计,先挖掏最深层面,由里至外、由深至浅,雕刻层次,如有贴砖需要,在最外层处贴上所需砖块。再在每一层次之上,进行细节雕刻。然后用细砂纸对需要进行打磨的局部进行打磨,使细节更加圆润生动。最后再用软毛刷将雕刻产生的砖灰清扫干净。一块完整的砖雕作品才算完成。”
身为“刻砖刘”唯一的女性传人,刘挽云精通古琴、绘画、历史与古典文学。她充分发挥女性细致敏感的洞察力,结合古代文学历史专业知识,将传统砖雕融入现代生活,在传统技法的继承之上,打破砖雕作品的功能局限性,改变砖雕的尺寸与陈列形式,融入圆雕技法,使砖雕不再局限于建筑装饰,也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刘挽云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将家族的事业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