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疫情防控依旧严峻,如何度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各地纷纷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坚持留守 就地过年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对于在外工作、打工、求学的游子们而言,辛苦一年,最盼望的就是回家过年。今年因为疫情防控,各地倡导“就地过年”,对于他们而言也许会少了一次团圆的快乐,但这一切与“生命健康安全”相比,显然“都不那么重要了”。陈凤琴是河东区阳光家园护养院护理员,一家四口均在外地工作,一家人只有在春节才会回福建老家团聚,陈凤琴也早早定了回老家的机票。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发展,陈凤琴做出决定,就地过年。“说实话,每年只有春节全家人才能团聚,每天都在掰着手指头数着返乡的日子,想起小孙子都能笑出声来。现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我有紧迫感更有责任感,我不能光想着自己,护养院的老人们更需要我。“陈凤琴说道。
健康用餐 公筷先行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 公筷公勺已成为各大酒店和餐馆的餐桌标配,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公筷公勺。公筷公勺已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必备餐具”,引领着餐桌文明的新“食”尚。新年将至,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在所难免,小餐桌,大文明,餐桌文明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我们家现在吃饭时,每个菜碟上都会放公筷公勺,家里人都使用公筷公勺夹菜。”市民刘女士说。为确保家人卫生健康,春节期间,她就提议家里使用公筷。“我感觉我们一家老小一起吃饭,还是要注意卫生的。起初,家人也会有些不习惯,特别是家里的老人习惯用自己的筷子给小辈们夹菜吃,这样极不卫生,家人发现后就会及时提醒老人,现在老人们也就渐渐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了。”为避免家庭成员使用的筷子搞混,她还专门为每名家庭成员配了不一样的筷子。现在使用公筷公勺已成了她家里新的生活习惯。
网络拜年 亲情不淡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拜年的习俗也在与时俱进,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微信拜年等,让拜年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了。面对手机镜头,录下新春祝福,将拜年视频发送给家人和亲朋。这种有声有色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家庭团聚、亲戚相会的温暖。今年因为疫情,市民王先生选择留在天津过年。“关系不因距离而疏远,问候到心意就到。其实,换一种方式拜年,多一种方式祝福,改变的只是一种形式,不变的依然还是年味、还有情意,更体现着一种进步。希望在2021年这个特殊的春节,大家都能够响应‘就地过节’号召,多居家、少串门,少赶场、不逗留,少聚餐、不扎堆。倡导用微信、视频、电话等方式拜年。”王先生说道。
▶▶短评: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回乡团聚是所有中国人的期盼和传统。但是由于疫情形势仍处于动态变化中,回乡团聚虽重要,但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加需要保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让疫情防控难上加难,并且春节期间,各种访亲会友活动容易诱发聚集性疫情。“侥幸”与“麻痹大意”是疫情扩散的最大帮凶。无论是否回乡,都应当服从当地疫情防控的需要,积极做好防疫工作,共同努力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