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两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暖夏》跳出窠臼,不仅写了物质层面的脱贫,更写了人与人情感的变化以及文化传统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是脱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小说,这得益于王松的文学基础和丰富的写作经验。除了分享阅读感受,嘉宾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总结说,王松是天津的重要作家,文学创作勤勉,也很有水准。作为首次举办的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作品改稿会,此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聚焦脱贫攻坚重大题材的文学作品,更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兼具乡村实践的现实性与文学审美的艺术性,经过改稿会的建言献策,《暖夏》能在王松的精心打磨下更具有乡村脱贫攻坚的文学价值。
昨日接受采访时,王松告诉记者,自己当知青时曾在宁河插过队,2015年起又在宁河文广局挂职了三年,之前《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对他说,你插过队,对农村又了解,还挂过职,这么好的经历,很适合当下脱贫攻坚创作。于是他向中国作协申请,将自己的定点深入生活放到了天津宁河和江西赣南。
今年春节写完赣南脱贫攻坚报告文学《映山红,又映山红》之后,王松开始着手创作《暖夏》。《暖夏》的素材来自他在宁河的挂职经历以及在赣南的实地采访,讲述了一条河两岸两个村子从2019年到当下的脱贫致富故事,虽然小说虚构了一个在天津和唐山之间的地方,但字里行间带着浓郁的天津文化特色。至于为什么取名“暖夏”,王松说,“暖夏”的暖,是指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人们的热情越来越高,越来越活跃,乡村的面貌也越来越丰富,农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对于此次改稿会,王松说,大家提了很多细节和建议,“比如三个年轻人的形象要加强等等。稿子当然是越改越好,千锤百炼才能出精品,很庆幸有这个改稿会。”据悉,修订完稿后的《暖夏》将首发于《人民文学》,并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