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人物画中也有一些风俗画,如《富贵寿考》(1924年)、《猴戏图》(1924年)、《熙熙攘攘》(1926年)、《沙洲欲行》(1929年)、《春江浴骏》(1932年)、《太平乐业》(1934年)《柳塘浴骏》(1938年)等。这些风俗画中除了人物以外,还常常画有一些走兽,如猴子、骆驼、马、羊、犬、鸡、鸭、驴、猫等,主题主要是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总体上看刘奎龄的人物画是用中国画的线为造型手段,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的一些造型因素进行形象刻画,求得一种逼真肖似、生动形象的效果。而在这些作品中添加一些常见的家畜、家禽的形象,无疑能引起观画购画者的兴趣。在那个年代,中产阶层的人们为了附庸风雅,每逢夏季,皆以手持一书一画之扇为荣,甚至有人收藏多种折扇,轮流使用。刘奎龄所画的这一类风俗画大多是扇面,这或许是当时那种浮华时尚的另一种映射吧。
1926年所作的《熙熙攘攘》是刘奎龄人物画中人物数量最多、形象最复杂,同时也是题字最多的作品。从这幅独步一时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奎龄在处理这种复杂的画面时胸有全局的驾驭能力。这幅画反映那些为了名利而争先恐后地往“钱眼儿”里钻的人们,那些挖空心思妄图通过倒卖古董文物牟取暴利的人们,那些为生计日夜奔忙、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刘奎龄当年绘制的这幅时事漫画,锋芒毕露,惟妙惟肖地抨击了时弊。
刘奎龄传世的书法作品极少,但从这幅作品中的大量题记文字来看,刘奎龄的书法功力也相当出众。
刘奎龄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工整严谨的,唯有1929年所作的《沙洲欲行》笔墨粗简,画面上用线用色十分草率,似乎不能算作一张中国画作品,而倒可以说是一幅用中国画材料做成的速写作品。画中骑在骆驼上的姑娘,形象一望便知是蒙古族人,尤其两只眼睛的形象画得准确到位。画中两个人的服饰也一看便知是塞外游牧民族的装扮。牵骆驼的人腰中佩着火廉、短笛等物品。骆驼虽画得很简率,但肥大的脚掌、两个耸立的驼峰和长长的鬃毛,准确地抓住了骆驼的形象特征。
1934年作的《太平乐业》扇面既可以看作是一幅风俗人物画,也可以看作是一幅风景画。画中画了一户农家院落,院落中占木成阴,树阴下几个汉子正在饮茶聊天。此户人家的主妇正从屋中走出,怀中抱着婴儿,另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正拉着母亲的手闹着去听大人们在讲什么。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