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之平视线 从“一把壶有多重”想到的 ——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④ 2024年12月11日  金之平

  一把巴掌大的茶壶有多重?也许有人说,最多不过几两。的确,论斤两它没多重,但论文化底蕴,它的分量就重了。

  “宁河就在运河边,水多。我受到启发,创作了这把‘莲如意壶’。”62岁的韩克胜是宁河区盆罐庄村手工制陶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说的“莲如意壶”精致小巧,点睛之笔正是壶盖上的一个莲蓬,看到它,就让人想起津沽运河边的夏天。

  创意不是无根之木,它往往从创作者脚下的土地“生长”出来,凝成匠心。韩克胜创新的灵感表面看来自运河,往深处想,这份灵感其实来自津城的河海文化。“河海津韵”在河水、海浪的翻涌中孕育,也带给手艺人无尽的想象与创意,借助匠人的巧手,一把小壶得以焕发新意、沉淀内涵,有了一种独特的厚重感、吸引力。

  发挥河的价值,用好海的资源,在天津,与河海有关的创新故事还有很多。充分挖掘“海”元素,假日里,人们在东疆海岸除了看日出、赶海拾贝,还能露营,欣赏海边音乐会;煎饼馃子与码头文化渊源深厚,这种当年颇受码头工人欢迎的食物,如今不光是早点,还为文创设计师带来灵感,变身冰箱贴;用新视角、新业态重新挖掘河的价值,一条“海河蓝丝带”串联起海河沿岸的地标与景观,让人们在骑行中感受海河风光与河海文化的魅力……每一种创意都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向内看,它们与天津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融合,化作“河海津韵”的一部分。向外看,它们又为城市之外的人们打开一扇窗,帮助人们从更多层面去触摸、感受被河海浸润的津派文化。

  创新与文化总是相互成就。越创新,文化越有活力,同样,“河海津韵”城市名片叫得越响,创造者越能获得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创新这碗“饭”就吃得越香。叫得响,先要有人知。如何将这张“名片”送到更多人手中?不妨在具象化上下一番功夫,想方设法把“河海津韵”从一个文化符号变为一个个可品尝、可感知、可参与的产品、业态。人们每一次的体验与消费,都是在无形中与“河海津韵”进行“亲密接触”。这样的名片,既看得见又带得走,它以产品的形式被游人带出津门,也可以化作一种动人心弦的体验,扎根在人们的记忆里。

  用好河与海的资源,凝聚“创”的力量,“河海津韵”会走进更多人心里,在更广阔的天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