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出现了“天津关”一词。明代天津关主要是指北京西侧长城沿线的一座关隘,清代天津关主要是指天津收税的税关,且由于时间长、影响大,今人所熟悉的天津关即是指天津市的税关。作为税关的天津关已经不存在了,但长城沿线的天津关依然屹立在山间,本文重点介绍长城沿线的天津关。
天津关位于今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京西古道上的一个关口,在柏峪和沿河城之间的山口,关口旁存有百米方圆、石墙围绕的驻兵遗迹。元代《析津志》中称天津关为“天津岭口”,也为天井关,俗称天星关。明初《图经志书》载,天井关山在京西220里,山顶有径,高3里,其下为关口,名曰:天井关,历代王朝在此设关建隘,派兵驻防,旧可通行,今皆囚石垒壁闭,都指挥使司拨军把守。天井关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建有正城、堡城、北过门、守口官公廨,直到清末尚有“额外外委”领梢人马驻防此地。古道旁,当年的马圈、明代二道长城、摩崖石刻保存完整,巍然屹立于群峰之上,成为风景优美的凭古吊今之处。
《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记载天津关在良乡境内,书中说天津关也名天门关口,此种说法和最新编修的《长城志》相关记载不符,《长城志》记载天津关和天门关口是相距不远的两个关口。据《甘石星经》记载,天津、天门为邻近的两颗星星。根据《长城志》记载,在天津关附近,还设有天门关、西龙门关、天桥关口(东龙门关)、东小龙门关等一系列用龙、天等命名的关口。《长城志》记载的内容与《甘石星经》星象图有异曲同工之处,加之天津关也曾名“天星关”,很可能长城命名时参考了占星命名。笔者推断,这一系列命名与东方属苍龙的星象划分有关。
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外口,它位于进京古道和内长城的接合部位,是外敌突破长城防线后,西山防线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边关。金朝末年,元军曾数次从天津关威胁北京,可见天津关在军事上对于拱卫北京的重要作用。金朝皇帝在此设置节驿,供人员进出京城时休息使用。在京张铁路通车之前,北京与张家口的交通主要走京西古道和关沟。随着火车的开通,古道迅速衰落下去,然而在其沿线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关隘和明清古村落,成为时间的遗迹。
清乾隆时期《天津县志》在卷首《凡例》部分记载“天津本近口关名,在良乡北,自永乐置卫,遂移直沽”,即表明天津关是天津之名的由来,虽然没有说明此种说法的来源,但凡例作为一本志书的点睛之笔,应该有相应的证据。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一书,对天津取名自“天津关”这种说法给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