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故事
让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听田阳讲“摆渡人”的故事 2024年12月05日  本报记者 张兆瑞

  技术合同成交额被视作反映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科技创新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去年,天津技术合同在京津冀落地总额达825.85亿元,同比增长23.17%。这一数字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经理人群体的努力。

  技术经理人如何助力科技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近日,记者采访了天津创智睿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智睿诚)总经理田阳,听这位从业多年的技术市场“摆渡人”讲讲自己的故事。

  二十年前,田阳大学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了知识产权领域。没过几年,国内专利申请开始进入量质齐升的高速增长期,高校更是成为专利申请的“富矿”。从那时起,田阳没事儿就往大学里跑,同老师们座谈、帮他们普及专利知识、替他们谋划知识产权布局……就这样,创智睿诚陆续与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签订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营服务合同,并成为学校知识产权运营的服务机构。

  工作中,田阳发现不少老师完成专利申请后,科研成果并未进入产业端,而是躺在“本子上”、睡在“电脑里”。这中间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是缺乏一个将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产业化的“摆渡人”。2018年,田阳获取了国际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资格,他的目标很明确——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努力让技术赋能产业迸发出强大动力。

  2022年,北京一家咖啡制造企业针对旗下一款咖啡新产品举行线上鉴定会,田阳也在受邀之列。产品论证阶段,一位专家无心说了一句:“现在传统咖啡产品竞争激烈,你们考虑过研发功能性咖啡吗?”

  一句话,为企业提供了新思路,也让技术经理人发现了新商机。

  “我想起曾为天津科技大学代理过相关食品加工专利,为双方搭个桥,也许这个事儿就成了。”会后不久,田阳就把企业负责人和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书红副教授拉入“群聊”。在接下来的沟通中,面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李书红展现出良好的成果转化能力,产品预设什么功能、采用什么工艺、可以达到什么效果……都讲得明明白白。企业对此也颇为认可。

  不少人也许觉得,发展到这一步,技术经理人的“活儿”差不多干完了。恰恰相反,田阳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实操阶段,如何平衡企业与科研人员双方利益,是技术经理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他们虽然愿意拿出自己的技术,但也希望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说,它们不愿意一次性付款,而是更倾向于根据产品交付情况分期付款。为此,田阳为双方设计了技术转移路径,商定了如何界定付款日期,最终促成了这项总额4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别看我这单合同总价不高,但它囊括了技术需求方的技术寻源、技术开发合同签订前技术转移路径的设计,以及最后双方技术委托开发项目顺利实施落地。”田阳兴奋地表示,“我独立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是不是值得骄傲一下?”

  近几年,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发力跑出“加速度”。2023年,三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0.0%。

  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落地生“金”,我市不断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去年10月,天津市技术经理人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在天开高教科创园成立。促进会吸纳了300多位在津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专兼职从业人员作为会员。他们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跨越“死亡之谷”。今年,滨海新区首创技术经理人培养新体系,打造了数字科创服务平台和展交中心,试点构建滨城特色技术转移专业培训体系,形成了“培训+考试+实操+绩效”综合认证职业化发展模式。如今,在这种体系下,全区已培养50名实操型技术经理人,促进成果转化交易近千万元。

  成为技术经理人6年多,田阳已促成技术转移项目几十项,技术交易总额3480万元。2023年底,创智睿诚被天津市科学技术局评为天开高教科创园金牌技术转移机构,他本人也入选了2024年天津技术经理人先锋榜。

  “技术成果转化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工作。”他说,“我期待更多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加入进来,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见证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