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英才谱
天津发展·人才先锋
追“光”逐梦 做强“中国芯”(图) —— 记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曲迪 2024年12月05日  本报记者 王睿

  图为曲迪参加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供图

  从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光电子行业的“种子选手”,到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慧芯)董事长,10余年来,曲迪一路追“光”,向上攀登国内高端光电子研发制造的“高峰”,向下推动科技成果驶入落地转化的“快车道”。

  记者曾多次采访曲迪,他温文尔雅、谦逊低调、博学多才,自带学者范儿。近日,在与曲迪的对话中,他说:“科技成果只有从一个个科研课题中破茧成蝶,走出实验室,迈向大市场,转化为‘硬核’产品,赋能生产生活,它的价值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芯片也一样。”这个想法犹如一粒种子,很早就落在了曲迪心底。对此,博士毕业后,他潜心在光电专业领域钻研探索。

  时光不负耕耘者。2015年7月,作为我市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成立,为企业提供孵化、应用研发、金融支持等覆盖成果转化全周期的专业服务,致力于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进步。得知这一消息,曲迪颇为振奋,理想的种子一下子找到了生根的沃土。他觉得:“机会来了,当大展拳脚。”

  怀着“要在光电子产业领域干出一番事业”“让我国光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的梦想,带着积累多年的光电专业科研成果,曲迪扎根生态城。2017年,他和导师共同创立公司,取名华慧芯,意为“用清华的智慧做芯片”;同时加入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的孵化平台,设计、研发和生产微纳结构光电子芯片与高端激光器芯片。

  天时、地利、人和。有了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的助力,以及我市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曲迪坚定地带团队下“苦功夫”、啃“硬骨头”,迎难而上,创新工艺方法、突破技术壁垒……2021年5月,华慧芯光电子芯片产业化项目在生态城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我国首条跨材料体系光电子芯片生产线,并成功投产,具备激光器、调制器、超结构等微纳结构光电子芯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可满足光通信、自动驾驶等领域对高端光电子芯片的需求。

  一时间,华慧芯声名鹊起。好事成双。同年12月,在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华慧芯“高端光电子芯片中试平台”项目一举夺魁。曲迪说:“在光电子芯片领域,我们是国内第一家提供市场化中试服务的企业,能极大地加快合作伙伴的研发进度和市场化进程。”记者了解到,中试即中间性试验,是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为的就是在产品批量生产前进行测试调整,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令曲迪惊喜的是,此次获奖的“溢出效应”持续释放,6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先后上门送订单。无疑,华慧芯在业内闯出一条“芯”赛道,与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握手合作,共同为做强“中国芯”砥砺奋斗。

  如今,华慧芯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微纳光电子技术实验室”,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牵头实施“光电芯片压印母版”项目,获评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

  “华慧芯已经7岁了,成长为拥有150多名技术人员、50余项专利、1.8万平方米产业化基地的科技型企业集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首批瞪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前不久在‘海河新生态基金’领投带动下,完成了第5轮融资。”曲迪告诉记者,最近,他一直在出差,谈合作、签订单,明年,华慧芯还要推出新产品,继续为国内外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高端微纳结构光电子芯片制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