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数字赋能红色传承教育
积极探索活动育人模式
2024年12月04日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中心 吴勇 张静

  日前,2024年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红色文化赛项落下帷幕,我市共有563名中小学生参加全国决赛,108人获得一等奖,市教科院信息中心获得优秀组织奖。

  近年来,市教科院信息中心积极创新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方法路径,充分整合国家及天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多维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通过经典诵读、软硬笔书法、党史知识竞赛、革命遗址实地考察以及红色影视作品观摩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系统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让红色基因深植我市中小学生心田,并切实转化为自觉行动。在不断探索活动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市教科院信息中心着力构建“四个一”工作体系,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办好一类活动

  依据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竞赛“白名单”活动项目的安排,以“品读英雄故事,致敬心中英雄,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组织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党史知识竞赛天津市选拔赛活动。该活动将党史知识学习线上答题与线下活动实践相结合,引领广大青少年追寻红色记忆,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同时,以“我心中的红色圣地、红色事迹我来讲、我是小小红色文化传承人”为主题,组织青少年开展学习红色文化、讲述红色故事、创作红色作品、传播红色精神等系列活动。此举旨在促进中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有力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工作有序开展。

  用好一批资源

  引导学生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从小学党史”专栏进行自学,开展党史诵读微视频录制活动,以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诵读兴趣,锻炼其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心,让学生在完善作品的过程中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引领我市广大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充分借助数智技术,探寻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质生产力,实现学生学习平台数字化、学生作品数字化、评价方式智能化、成果展示网络化。积极探索以学生案例作品、优质教学资源、地方特色资源构建全面涵盖红色理论、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红色楷模、红色艺术、红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资源体系,逐步完善开发遴选、质量保证、动态更新、优质奖励的资源建设机制,以迎接红色文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搭好一个平台

  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对数字化信息与交互性新媒体所具有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应用数字平台,将国家及天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相关栏目、模块作为红色文化学习的网络主阵地。在天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个性化学习”栏目中开设“党史在我心”书法作品网络展播模块,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党史学习”专栏、党史学习教育书目等作为作品书写内容,精心遴选并展播学生的党史知识书法作品。学生将研读党史著作与书法传统文化学习有机融合,在“跨学科”的数字化实践过程中,持续深入推进党史学习进校园,在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时代新人。

  形成一系列成果

  在组织活动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在活动中设立“诵读之星”“书法展播作品”“优秀实践作品”等激励措施,以优秀作品、案例在平台的展示交流促进共享与提升。2021年以来,以“党史在我心”为主题形成《红领巾心向党》《诵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力量》《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等优秀微视频作品200余件、软硬笔书法优秀展播作品300余件,全市共有8000人次中小学生参与党史知识竞赛系列活动,覆盖全市16个区300多所学校,进一步凸显了以数字化实践活动在开展传承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的规模化效应。

  通过四年来以中小学数字化实践活动弘扬红色文化的探索实践,市教科院信息中心发挥数字化新动能,在我市中小学逐渐夯实了红色文化传承基础,丰富了传承形式,筑牢了思想根基,真正做到以数字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滋养青少年心灵的精神养料,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指示精神切实落到实处。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中心 吴勇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