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会客厅 做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2024年10月16日  徐 虹 闫 丽

  对话人:

  徐 虹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是否合理、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否优质、商文旅融合成色如何,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题。

  闫丽:如今,追求“诗和远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今年国庆假期,话剧表演走上街头、各类音乐会办在海河边……文旅热潮带来消费增长,也激发城市活力。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徐虹:是的。旅游业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更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旅游产业的外延和空间都很广阔,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同消费形态创新升级,旅游与商贸、农业、生态等多种行业交互融合,呈现一种综合性、立体式的发展态势。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够释放强大乘数效应,实现多层次的就业,还能在传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旅游业发展决不仅仅是接待一些游客、创造一些收入的问题,而是一种综合效益。人们在流动中收获情绪价值,社会在要素循环中增添活力,催生发展的机遇与空间。

  闫丽: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广阔。这意味着,城市旅游业态要向着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的方向加快发展。我们应如何推动旅游业发展向“新”?

  徐虹:旅游发展之新,新在特色、新在创意。特色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千城千面的异质性景观、地方文化的各具特色,构成了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天津的旅游资源很有辨识度,既有河、海、山等自然资源,又有小洋楼、曲艺等人文资源,还有好玩又有趣的民俗文化,关键是激活资源、放大特色,加以创造性转化。最近,“会画画”的小站稻吸引了很多游客。除了稻田画,游客还可以钓螃蟹、套大鹅,体验收稻谷、摸鱼……有创意、有方法,把“稻”的特色做足,带动研学、民宿、农家饭庄等多业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的体验,游客自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闫丽: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商文旅融合关键还在于文化因子的注入与活化。旅游业已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一部戏、一场演出、一个展览而奔赴一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旅游中的文化味儿越来越足。

  徐虹: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消费活动,文旅融合发展,不光是一种物质消费,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做足文化味儿,主要看文化内涵挖掘得深不深,需要强化内容生产能力。优质文旅内容,既是文旅融合的逻辑起点,也是关键环节,是链接整个文旅产业链的核心纽带。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唐文化为背景,用科技手段将历史场景还原于观众眼前;天津张园挖掘历史故事,创新推出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讲解员化身百年前的小人物,与游客一起走入鲜活的历史画卷。深挖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塑强文化品牌,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保留一个地方最纯粹的文化风情,而不是盲目跟风、“复制粘贴”,才能以有活力、有个性的文化气质激发文旅新动能。

  闫丽:文旅“热力值”与产业含金量相辅相成,文旅兴旺的背后,往往是农、工、科、商等多领域的支撑。加快农文旅、商文旅融合发展,做大文旅产业“朋友圈”,这是我们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

  徐虹:文旅与消费是互促的。文旅行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开放包容度高等特征,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过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会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拓展。这个过程,是资源聚合的过程,也是港产城融合联动的过程。围绕文化和旅游,把港的优势、城的资源、产的基础利用起来、调动起来,推动各层面力量协调合作、互动并进。从区域资源利用、文旅产品开发,到深度的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主题旅游及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有颜值、有品质、有温度的城市名片也是人气的“放大器”、发展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