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璠)作为北方两个超大城市之一,天津如何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从日前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积极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支撑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新范式。
第一,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划》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前提下,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划定并严格管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同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一方面,适应气候变化,如强调提升沿海国土空间的海平面上升适应能力,完善湿地、湖泊、水系、下垫面等多元调蓄空间,其中重点提升纳入天津市重要湿地名录的13处湿地的调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提出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如提高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资源、农村等重点领域系统减碳。
第二,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规划》落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的要求。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严守建设用地“天花板”,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力争到规划期末实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降低至137平方米的规划目标。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量、存量与流量,通过战略留白控增量、增存挂钩活存量、增减挂钩优流量,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内增量空间的使用节奏,为“十五五”“十六五”期间至少留下35%、25%的增量空间。推动天开高教科创园、海河两岸等一批盘活存量项目的实施,通过分类推动高教科研载体、存量商务楼宇、老旧厂区等改造,促进城市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
第三,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规划》强调产城服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在“一环十一园”生态公园周边,鼓励建设“公园+服务”的新型居住社区。《规划》聚焦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优化,完善全域休闲绿道网络体系,推进外环线及外环调整线绿化带、重点城市公园等结构性绿色空间建设。《规划》还重点关注营造高品质市民活动空间,提升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品质,保障“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等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增强公共服务设施均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