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非虚构作品《成长记》,呈现孩子从幼年到成人的有趣时光
孩子的成长 母亲的人生(图) 2024年09月24日  本报记者 何玉新

  近日,“他的成长,我的人生——《成长记》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成长记》作者程青、作家林特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和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了关于成长的话题。

  程青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盛宴》《湖边》《回声》《最温暖的寒夜》,小说集《嵇康叔叔》《十周岁》,散文集《暗处的花朵》等。曾获老舍文学奖等文学奖项。在《成长记》中,作为母亲的她记录了儿子张弛从两岁三个月到初高中,再到清华预科、赴美留学、毕业归来的生活片段。这些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像旧相片一般珍贵、有趣,不光是孩子的成长记录,更是作者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从孩子两岁三个月动笔

  《成长记》写了十几年

  张弛小名天天,1988年出生,作为母亲的程青写道:“我未经本人同意就生下了他,之前除了定期去医院检查,大致知道他的健康情况之外,其他一无所知,既不知他的性别,也不知他的相貌,更不知他的性格、性情、才华、能力。他有出生许可证,但没有相关的使用说明书,所以其后的几十年,我对他一直是摸黑养着。”

  最早动笔写《成长记》,要从张弛两岁三个月算起。“某天早晨,我抱着他去托儿所,路过天桥时,他望着浅蓝色的天空,不动声色地说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月亮拿着橘子,跑到天空的怀里,让它剥皮。”当时,天上有淡淡的白色月亮,月亮旁边有一颗微明的星星。回到家,程青迅速拿起笔,把这首诗记了下来。

  《成长记》这本书,程青写了十几年,写写停停,不时被别的事情和别的写作计划打断。有很长时间,她甚至忘记了这件事,也没有刻意想写成一本书。2006年,博客兴起,她也开了博客,随手写写自己的孩子。不少朋友通过看她的博客熟悉了张弛。

  那会儿张弛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学。那是海淀区很有名的中学,入学门槛很高,但学业的压力并没有压垮张弛,每天他心情轻松地去上学,课余时间打篮球、听歌、上网、打游戏,一样儿也不耽误,让程青由衷佩服他出色的心理素质。

  程青也曾反复叮咛:“上高中了,要抓紧了。”而张弛的回答永远是沉着冷静的三个字:“知道了。”三年过去了,他始终不急不缓地给班级压阵殿后。程青盼望高考能有奇迹发生,可是,张弛在高考中发挥得很正常,随后,他主动提出想出国留学。程青说:“张弛遇事有办法,他总能为自己找到更好的路径,甚至是捷径,至于如何达成心愿,他并没有太多的纠结和困扰。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是很容易融入社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我认为,我们的社会不光需要会读书的人,也需要会做事的人。”

  让孩子出国留学,程青顶着巨大的压力。离得那么远怎么管理?到了国外能否把书读好?能不能顺利毕业?家庭内部也有质疑的声音,最大的问题是钱。最后,程青还是认定出国读书对张弛而言是最好的选择。“有句话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另类的路线或许山高路险,荆棘丛生,走起来更加困难,更加需要耐力和恒心,但达到的境地一样是绚丽多姿,风光无限。我心里也做好了赌不赢的准备,也许正因为输得起,所以才能赢。”

  父母也需要被教育

  在家里谁对听谁的

  《成长记》这本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记录了张弛不同阶段的生活片段,都是一些小事情、小细节,以及一些即兴的对话。程青说:“回头看看,曾经的一颦一笑,是那样明媚鲜艳,不写下来,或许就会被湮没在时光中。”

  张弛属龙,也正因为属龙,那年出生的孩子相对较多,如果晚两三年生,竞争压力会小一点。程青说,自己是属于比较松心的家长,孩子考试考得好一点也好,差一点也好,她都不愿意给孩子增加压力。“因为我小的时候,父母是老师,对我要求很高,我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表扬,我什么时候没学习,他们就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所以等我有了小孩,我就希望他能轻松一点。但这又给孩子‘挖了好多坑’,因为他要去面对社会竞争,就像打游戏一样,要通关。我跟他说,你慢一点、慢一点,这种提示不一定对,但我想让他放松。不管怎么说,我还算是内核稳定的那一类家长,不会出尔反尔。”

  程青感慨:“我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他带到了这个五彩缤纷、却也荆棘丛生的世界,我希望我有能力保护他,所以也不遗余力地给他创造好的环境。”她鼓励张弛遇到困难时多和父母交流,“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最值得信赖的。让孩子少走弯路,这也是父母应该坚持给到孩子的。”

  在程青看来,自己那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还是具有传统精神的,“我小的时候不可以跟父母顶嘴。”但到了她成为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已经完全不是这样的关系了。“我跟孩子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是,父母也是需要被教育的,如果你发现我们做得不对,你得说,你不能不说,你得告诉我哪儿做得不对,哪儿做得不好。所以我们特别平等,谁对听谁的。”

  程青从上大学时开始写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不仅要给自己设定一道题,还要解出来,或者说,是自己在一条路上埋雷,还得一个一个挖出来,也不知道挖干净没有,你自己去走一遍,万一被炸了,那还是没完成。”

  而《成长记》是非虚构作品,写了张弛的成长,更主要的是写妈妈跟孩子共同的成长。“因为所有的事情都真实发生过,所以写作的难度对我来说没那么高。读起来也很轻松,没有那种特别刻意的东西,更像生活本身。”

  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

  让孩子把父母当成朋友

  在写《成长记》的漫长过程中,程青逐渐在新的层面上认识了自我、孩子、母子关系、家庭关系、生命延续、文化传承等问题,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成长这个概念。在《成长记》首发式上,她总结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程青说,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步伐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不能让孩子觉得我是个一无所知的人,这个念头促使我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电影,跟更优秀的人学习。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除了是一个妈妈,还是一个朋友。”

  谈起对孩子的培养,程青认为,让孩子学会写东西十分重要:“除了可以记录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写作把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别人。写作、或者说书籍,所传递的不只是知识,还是由心到心的力量。很多小朋友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什么,当年,我的小孩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太简单了,你怎么说话,就怎么写。”

  韩敬群以家庭对他自身成长的影响,来对照《成长记》这部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个家庭也有不同的情况。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间相扶相携的感情、父亲与兄弟姐妹间相互扶持的亲情,以及父亲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都是父母和家庭留给我的财富。”他还认为,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人类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共情能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这也正是文学、哲学及其他具有人类独特思考和审美的领域所特有的优势。对孩子来说,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人文素养都特别重要。”

  林特特也说到自己的人生经验:“无论我作出怎样的选择,我的父母总是给我兜底,所以我也会给我的孩子兜底。我觉得,一定要把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事情,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而不喜欢、但又必须去做的事,要坚持做完。很多事情要做到完美,但更多的事情,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她分享了自己和两个孩子共同成长的小事。一方面,操办孩子生日会的经历,启发她创作出关于职业女性将职场智慧带到家庭的新书;另一方面,与孩子谈论生死观的过程,也让她不再害怕离别。她认为,父母与孩子能成为一家人,是一种双向选择,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与爱是永恒的。“相爱的人根本不会离开,这是孩子教给我的,是一种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