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刘晴阳技能大师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屏幕,上面显示的是经由BIM(建筑数字化)技术生成的三维模型和二维图纸。指着纵横交错的图线、纷繁复杂的信息,刘晴阳耐心地给工作室的成员讲解正在攻关的路桥项目。
“10余年来我始终在工程行业一线,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一栋栋建筑、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时特有成就感,在接触建筑数字化技术后,我更为它能精准展示出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构件而着迷。”在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这位年轻的技能大师笑着说。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也就是BIM技术,是在虚拟环境中把实际建筑造出来,1:1、100%地还原建筑的实际情况,“它就像设计师得心应手的‘神笔’,能为建筑中的每个构件提供独有的ID编码,我们将之比喻为建筑结构的身份证,通过这张身份证就能了解建筑结构的每一个细节,这也是构筑智慧城市的基础。”刘晴阳解释。
10年前,刘晴阳刚接触BIM时,国内相关参考文件还很少,业内对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很迷茫,她却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建筑业转型的关键。“我从最基本的软件入手,日以继夜地学习,先后取得了BIM技术、造价、咨询等工程领域最高等级证书。”她清晰地记得BIM带给她的第一次惊喜:经过一个多月的测算,她通过对某建筑设计方案的全面优化,解决了管线碰撞的施工难题,为项目节约50余万元,这也成为她探索BIM之旅的首笔财富。
如今,走在津沽大地上,总能看到刘晴阳团队的杰作。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这是个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工程,全长约21.3公里,桥梁路段占比高,施工难度大,对绿色智慧应用程度要求高,“我们采用了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在设计中能精确到每个零部件的细节,力求100%还原整个货运通道的实际效果。”这条通道如今已成为助力“港城共荣”的一道亮丽风景。
近年来,刘晴阳团队的作品,已经绽放在国内二十余个省区市及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获得多个奖项。他们还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探索产教培融合,为云南、四川、长沙等地普及BIM技术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