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空间规划时间 各中小学因地制宜落实“新政” 每天一节体育课 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4年09月10日  本报记者 张雯婧

  9月1日,全市中小学生迎来秋季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学生们就发现自己的课表中有了新变化——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今年4月,市教委印发新修订的《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其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开学第一周,这项“新政”各学校落实得怎么样?

  9月5日13时45分,记者走进和平区昆明路小学。操场上,体育教师李欢正在为一年3班的学生们讲授打乒乓球的正确握拍姿势。现场,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并不时在李欢的指导下,进行挥拍练习。操场的另一边,四年4班和六年3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田径和踢足球。“这个学期,我们开展的是大单元教学,即连上18节课,就让学生掌握一项专项技能。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大单元,我们开设的是乒乓球的教学,这也得益于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设置,连续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专项技能。”李欢介绍说。

  据了解,昆明路小学现有44个教学班级,专职体育教师16名,兼职教师2名,足球教练员2名,“可以说,学校的教学师资相对充足,教师水平也很过硬。”校长李素颖告诉记者。

  “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应该就是场地问题。”李素颖坦言。为破解区域场地小的难题,这所地处和平区五大道区域的小学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对校内已有体育场地和空间重新进行使用编排,巧妙利用每一块资源,将走廊、教学楼的“边角料”打造成“微操场”。李素颖为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学校原有体育场地同一时间能组织6个班级上体育课。为落实“新政”,学校体育课团队在周教研活动中会统筹下一周场地,交错布置课程内容,如中心场地规划为足球和体能训练大小结合,田径、基本运动技能、跳绳分别安排在校园3个跑道区,空中操场和地下风雨操场并开……通过这样的合理安排,现在每天能达到10个班同上体育课。

  运动场地面积有限的问题,对于地处核心城区的和平区中小学来说,几乎是个“通病”。“针对区域特点,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空间、精细规划时间,以‘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课内外体育锻炼实效性。”和平区教育局副局长冯耀忠介绍说。为了拓展运动场地,和平区各学校“上天入地”“校内校外”充分挖掘校内地下空间、建筑外立面,开设冰雪、轮滑、瑜伽、攀岩等运动项目;同时,精准规划场地使用时间,满负荷使用校内体育场地,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每天校内锻炼时长。

  这个学期,静海区中小学同样每个班级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但与和平区遇到的问题不一样,静海区推行“新政”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保证开足开齐课程,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幅提升,有的乡村体育教师甚至每周的课时量达到了25节。”静海区教育局综合素质科负责人李宏爱表示,为了整合师资,区教育局对全区现有体育教师队伍进行全面梳理,加大对兼职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我们与天津体育学院合作,天津体院133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入静海区中小学实习,有效解决了学校体育教师不足问题。”新学期,5名来自天津体院的大学生走进静海区华康第一小学实习。他们的到来,也缓解了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的难题。

  据了解,市教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如何实现每天开设和上好一节体育课,在各中小学和区教育局开展体育课“晒课表”活动。近期,还将联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专项督查,对达不到体育课开设要求和随意占用体育课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