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2024年09月09日  石仲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文献。它对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作出明确战略部署,在理论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了重要升华,成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重要指南。

  ■ 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

  “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一直在思考如何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他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率先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理念。

  1978年10月下旬,邓小平应邀访日,看到日本的现代化成就,深受触动。他谈到乘新干线高铁到达京都的感受说:就感觉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回国后参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萦绕脑际挥之不去。1979年3月下旬,他先是对来访的英国人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这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两天后,他在中央政治局讲话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在同年3月底理论务虚会上,他讲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第一次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年10月上旬,他在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讲道:“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开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目标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同年12月上旬,他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

  现代化理论的创造性升华

  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但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称谓后,很少再用“中国式的现代化”表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新启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对它的认知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里的“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新的含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一次创造性升华。这次升华,主要展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愈益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南。我们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概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会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二,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这个新高度,一是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二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三个政治论断更加强调党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提出“党的全面领导”理念,强调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各个方面。四是构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调它是这个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使“党是领导一切的”认知能得到全面、深入、彻底的落实。

  第三,首次具体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上述“五大特征”,是对党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康庄大道。

  第四,首次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以及对“五个必由之路”的总结,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个必由之路”,即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几个重要的理论概括,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战略性总结,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有了更加实在保证。

  第五,多视域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斑斓绚丽、思想深刻,将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提升到未有过的高度,是理论创新的历史性大跨越。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如果说党的二十大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第一次升华,那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要求将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强调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这可视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第二次升华,因之称时代新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知的再升华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决定》首次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题来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题,是新时代以来第一次。《决定》15章从总论到分论,全方位地对以深化改革来完善体系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作了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稿“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二,《决定》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抓手,是对历史成功经验的高度弘扬。《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央政治局从当前国际国内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出发,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是对历史成功经验的赓续和弘扬。

  第三,《决定》实际上勾画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决定》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决定》没有明说这是对新征程三个历史节点勾画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但仔细一看,这是不难得出的结论。《决定》对2029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时提出的任务是首次宣布,并且在重点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时,部署了今后5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显然,对这三个历史节点作出的部署可以视为三步走发展战略。说它“新”,是相对于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到本世纪中叶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而言的。明确这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特别是将到新中国80周年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作为“新三步”的第一步战略部署安排,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是个巨大鼓舞。今后5年首战旗开得胜,就能为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后两步的发展部署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四,《决定》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强调完善制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是《决定》为什么将对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由理论创新转变为实践创新,并以制度建设作为重点来完善体系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考量。我们应当不断以这样动态的辩证思维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第五,《决定》又一个新思路,是强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系统集成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系统思维的具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系统观念提升为系统集成思想,用以谋划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起草决定稿重点把握的一个问题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这一点在《决定》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决定》是强化系统集成思维的新标杆。

  中国式现代化是个有异常丰厚底蕴的战略思想。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需要,它的内质会不断充盈。我们坚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定会续写更美的时代新篇。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