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在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举行的以“数慧西岸 尚善智达”为主题的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教育系统的目光,活动集中展示了智能产业在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这是河西区通过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被评为天津市唯一一个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以来,河西区积极开展大数据应用赋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应用探索,整体布局了河西区“一三七”智慧教育特色发展模式,形成了新时代下河西教育的新形态、新支撑、新模式、新业态。
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也面临着“既要、又要、也要、还要”的期待:既要注重区域统筹推进,又要支持学校特色发展,也要打造多终端统一入口,还要构建多元化生态体系。河西区通过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依托,搭建智慧教育数字基座,为河西教育方向谋划、研究决策、制度安排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数字基座已打造管理、党建、师资、教学、文化、学生、校园、云龄8大板块,建成72个数据模型,汇聚6085万条数据,构建了集教学、学习、评价、管理、服务全业务于一体的可视化教育智能驾驶舱,形成了区域教育智慧图谱。
打造数字环境新基建
“在河西区教育局支持引领下,我们以‘分建共享’为原则,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学区内7所中学构建一中心、四支点、两终端的智慧教育共享模式。”作为区域智慧教育网络基建中心校,天津市第二中学校长廉朝提到区域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时自豪不已。智慧教育环境是智慧教育生态建设的关键,河西区着眼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推进教育环境构建工程,不断优化升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依托智慧教育技术方案,打造具有河西特色的云、网、端架构,让网络跨越山川时空,数据联通课堂内外,技术突破学校围墙,让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加速成为现实。
6月7日,河西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圆满完成了合同验收,该区着力规划建设的网络基建“两地双中心”为全区20余个“教学考评管”全场景应用系统稳定运行,146所学校的教学管理,14.5万余名学生、7000余名教师开展智慧教学活动构建起数据能力中枢,形成了一朵整合各类资源、支撑核心技术、承载数字基座、支持弹性拓展的河西智慧教育云;该区着力建设的超宽、弹性、智能的网络体系,实现了有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数字广播网、安全监控网“四网融通”,确保了5G信号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实现了内网、外网顺畅“秒开”;该区着力打造包括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平板电脑、会议终端等人机交互设备,通过对各具特色、自由组合的终端进行深度整合和利用,在全区范围内满足了智能书写、极清投屏、课堂互动、体育教学分析等多场景智慧教育需求。
开创智慧课堂新样态
“这是我们的虚拟现实体验设备。我们可以用VR头盔进入一个虚拟的历史世界!戴上头盔,拿起手柄,就可以和古代的建筑、古代人物等进行互动,好像穿越了时空一样。”上海道小学的学生在交流展示会上,生动地为大家展示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VR体验。
河西区的智慧课堂远不止于炫酷,他们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投递、反馈,打造了课前教师智慧备课+学生在线自测、课中教师发布互动+学生深度学习、课后教师差异诊断+学生个性化作业的“三段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单次备课时长减少28%,学生整体知识点掌握度提升19.25%,教师单次批改作业时长减少15.4%,释放更多课余时间的同时,有效减轻了师生负担。
聚焦教学支持新平台
从20年前与有线电视台合作推出百节名师课堂至今,河西区智慧教育资源平台经历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4个阶段,在资源供给优化工程的助力下,不仅架构了集双向互动、随评随记、全面评价、自动分析于一体的“河西区智慧教研平台”,利用移动终端开展教研活动5700余次,形成教研评课定性定量综合评价5600余个,还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数字化从量变走向质变。
一方面,该区充分利用国家、市级、区级三级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突破时间限制为师生、家长、市民随时共享应用提供服务。截至目前,河西区课程平台汇聚微课3400多节、微视频5000多个、录像课200多节、通识性课程资源200多节,实现“资源传起来、教师用起来、平台活起来”。另一方面,该区突破空间限制,以“同上一节课、共享一名师”为主题,打造了具有河西特色的“云心桥”双师课堂,打造了京津冀、津陇、津闽、津皖等地特色“云心桥”品牌,促进了两地学生在历史交汇、空间交流、人文交融下的全面成长。
探索综合评价新模式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包括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随着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对大数据时效性、多样性、价值性和真实性的深入认识已逐步引发对教育评价尺度变革的期待。河西区乘势而上,适时推出教育评价改革工程,以体育教学评价为突破口,深化综合评价改革,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场景的宽度、广度。
智慧操场在河西区总共有10座,涵盖了跳绳、跑步、引体向上、足球等课堂场景,借助智能穿戴设备,结合动态分析镜头捕捉数据、诊断姿态、提出建议,形成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评价反馈—干预指导”的评价运行机制。
该区以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串珠成链,形成了学生智能综合评价链条,从“五育”维度采集学生成长信息43组,以“网络图”的形式给出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推动学生自我诊断和改进。
提升信息素养新高度
河西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纵深推进信息素养培育工程,加快形成人机协同的教育公共服务生态。
该区一方面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牵引,深入开展“三课程、多模块、重思政”数字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对标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的行业标准,构建教师数字素养“一报告一工程一赛”培养框架,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以人的数字化为牵引,跑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度”。
打开云龄学习新方式
河西区的智慧教育服务于学生,但不只是服务于学生。该区不断探索在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开辟特色智能创新工程新赛道,全面提升老年人的信息素养。在“河西智慧教育云平台”下打造“云龄课堂”板块,为社区老年人研发包括科普、健康、艺术、生活等10余类内容,上传课程资源近千节,以优质资源提升老年人用网兴趣。同时通过软硬件等技术手段进行平台适老化改造,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思维习惯,简化操作难度。此外,持续开展“手机课堂”,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使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未来的教育应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引领教育变革创新。”河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河西区将进一步以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契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未来教育模式。” 通讯员 何琛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