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2024年06月17日  

  陶行知:循序渐进培养孩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他的孩子们,从小就重视要动手劳动,不要做少爷、小姐,养成做人上人的毛病。他外出不在家写信时还要在信上叮嘱他的长子陶宏、次子陶晓光:“桃红、小桃在家,自己的事要自己干。衣服要学洗,破了要学缝。烧菜弄饭都要学。还要扫地抹桌。有益的事都要做。”

  及长一些,陶行知就要求孩子们向自助助人的方向去做。陶行知觉得社会上对小孩的教育普遍只有两个阶段:一是全然依赖;二是忽然自立。这中间缺少明确渐进的桥梁。他在“儿子教学做之四个阶段”的诗里这样写道:

  三餐喂得饱,个个喊宝宝。(一)

  小事认真干,零用自己赚。(二)

  全部衣食住,不靠别人助。(三)

  自活有余力,帮助人自立。(四)

  陶晓光13岁时,陶行知就教他一面自学,一面写小稿子投稿;一面学英文,一面编译小的科普文章,这都可以赚些零用钱。

  侯宝林:妙答刁钻提问

  1984年,侯宝林带中国曲艺说唱团赴美国访问。在美期间,美国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侯宝林先生,您知道,里根是演员,当选了美国总统,您也是演员,在中国也可以像里根这样参加竞选吗?”

  侯宝林稍加思索,便回答道:“我和里根不一样,在好莱坞,他是二流演员。在中国,我是一流的。”侯宝林的回答既巧妙回避了问题的尖锐部分,又充分地表达了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自信,含而不露,令对方无懈可击。

  三国:不是“魏蜀吴”

  人们通常认为三国只有魏、蜀、吴三个政权,或者称为曹魏、蜀汉和孙吴,其实这些都不对。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确实是“魏”,史称曹魏,标志着三国历史阶段的开启。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却不是“蜀”,而是“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所以真正的三国应该是魏、汉、吴。魏、蜀、吴的称呼多因《三国志》所起,《三国志》由《魏书》《蜀书》《吴书》构成,给人以错觉,认为刘备建立的政权是“蜀”。

  其实,刘备称帝时在祭天文告里说得很明确,他建立的朝廷是刘汉王朝的延续,国号仍然是“汉”,所以刘备当皇帝不称登基而称继位。对其他两方来说,在当时也不存在一个“蜀国”:曹魏认为自己是合法政权,自然不承认“蜀国”的存在,提到时多称其为“贼”;孙吴与刘备政权结盟,双方举行过正式盟誓,提到刘备政权时通常称其为“汉国”。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他之所以不承认“汉国”,是因为晋朝由曹魏禅让而来,而曹魏又由东汉禅让而来,所以晋朝立国的前提是汉朝已经于曹魏政权建立时结束,因此,对于刘备“承汉祚”的说法,陈寿自然不予认可。

  萨维奇:把“命”送给医生

  18世纪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为了维持生计,写了一本有关自己生平的传记,希望能够赚些钱来改善生活。可没想到,公众对他根本不感兴趣。由于缺吃少穿,萨维奇最终病倒了,幸好给他治病的医生医术非常高明,经过治疗,萨维奇转危为安。

  可是,这名医生是“吸血鬼”,不管病人家境如何,都要收取高额的诊费。他对萨维奇说:“你欠我一条命,你要有所报答。”萨维奇听了,平静地说:“为了报答您,我把我的命送给您。”说完给医生递了本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