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统一”中更好支撑思政课内容 2024年05月27日  高英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实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高校思政课内容支撑,必须在历史时段选取、地域范围选择、课程关系统筹方面做到“三个统一”。

  一、在历史时段选取上坚持整体与重点的统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在历史时段选取上必须坚持整体和重点的统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邓小平理论部分时,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把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就,如女排精神等充分融入课程内容,增进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必须把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作为重点,使之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须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为重点,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理解这一“里程碑意义”,从而推动他们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新时代高度重合,亲身见证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将新时代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作为重点,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提升教学效果。为此,要把握好新时代以来的成就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成就的关系,抓住发展脉络,采取恰当方式融入教学。例如,在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容时,可以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重大成就讲起,回溯至20世纪末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等,使学生在历史联系中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容。

  二、在地域范围选择上坚持全国与当地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均取得重大发展成就。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全国各地和高校所在地取得的重大成就统一起来转化为思政课内容。一方面,要把国家整体成就和全国其他地方所取得的成就作为高校思政课重要内容。例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章有关共同富裕的内容时,就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向学生讲清楚全面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形成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使学生对共同富裕取得的伟大成就获得整体性认识。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把高校所在地取得的伟大成就转化为思政课内容,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经历和情感上的共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时,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立足天津本地,突出天津特色,坚持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天津这座工业城市在工业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融入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三、在课程关系统筹上坚持“一”与“多”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要“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落实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实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高校思政课内容支撑,必须在课程关系统筹上坚持“一”和“多”的统一。“一”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该课程对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进高校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最新进展并将其融入本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本门课程在体系化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方面的核心课程作用。“多”指的是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之外其他高校思政课。相较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些课程授课内容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转化为课程内容时需要找准切入点。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侧重于从理论发展维度来把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侧重于从历史发展维度来把新时代取得的重大实践成就融入课程内容。这样,既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授课内容形成互补,又避免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