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园一周年重要节点,我市举办“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为此,本报摘选刊登我市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和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做法,展现我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成效,引导高校更好融入天开园、服务天开园。
市教育两委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综合改革的战略重点,以专业与创新融合为突破口,突出“专创融合”教育特色,强化政校企三方联动,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高地攻坚行动”。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等文件。成立天津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构建“通识教育+专创融合+赛课一体”的“双创”课程体系。市教育两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今年全市扩面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行动中重点强化。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通识课程为主体的广谱式教育,面向创新创业意愿较强的学生开展以“专创融合”课程为主体的扬长教育,面向有创业潜能的学生开展以“赛课一体”课程为主体的卓越教育,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创业项目实战”和“一阶全覆盖+二阶个性化+三阶精准化”三级递进、分类培养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全市全部本科高校均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766门,每学年选课人次超24万人次。市教育两委启动了市级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建设,首批入选85门,培育了一批市级“双创金课”。同时,积极引入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和教育资源在全市共享,大力推广(清华)启迪控股的《创办新企业》课程等。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构建“学院—基地—众创空间”链条式“双创”平台。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众创空间、校内外产学研基地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指导及场地支持和资金保障。打造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区,认定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等2个创新创业学院为市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认定民航大学智慧民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10个实践基地为市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工业大学、商业大学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此外,我市44所高校建有48个市级高校众创空间,其中23家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建设“项目+赛事”牵引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践训练,自2012年至今,全市“大创计划”项目立项462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005项、市级项目11566项、校级项目25685项,参与学生近19万人次,累计投入经费超过2.89亿元,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12个专业门类。共有197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获奖33项。搭建各类大学生竞赛实践平台,每年举办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前身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多项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特别是2023年,我市与教育部等12个国家部委联合主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经过精心组织和培育,全市高校创新创业氛围得到极大的激发,参赛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实现大幅提升,总决赛金牌数、奖牌数实现重大突破,我市6所院校的30个项目获得金奖,金牌数增长400%。首次实现了市属高校在高教主赛道(大陆项目)金牌数零的突破,首次登上冠军争夺赛舞台,2个项目获得大赛季军。赛后,一大批优秀项目陆续在天开园及我市各区注册企业、落地生根。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建设标杆—完善激励—多元培训”相结合建强师资队伍。以建设天津市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为抓手,引导高校建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完善激励机制,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情况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实施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支持高校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学校兼职创新创业教师。设立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研究课题,分三批立项课题35项,吸引180名高校教师参与研究,全面深化产学研融合与创新创业研究,提升教师素养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