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指出,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到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以创新和科技进步赋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指导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传统生产力难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痛点和难点问题,一种更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亟待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马克思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渊源和中国共产党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要素资源禀赋和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新时期生产力质态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培育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坚持以“创新驱动”与“质量牵引”,以人工智能为新生产工具、数据等为新生产要素、高素质人才为主要劳动者、新材料新能源为主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载体、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目标。新质生产力被赋予高质量、高效能的基本要求,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基本特征,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性的基本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新引擎”、智能数字作为“新介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阵地”、高质量人才作为“新素质”的战略要求。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上的承续性和实践上的适应性,是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结果,高度依赖科学技术知识和新兴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等产业紧密联系,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区别于依赖资源开发、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来提高产量和销售额的传统生产力。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内涵机制方面,培育新质生产力能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增强发展动力、改善发展结构、拓展发展内容以及优化发展要素,从而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形成新的动能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我们也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融合程度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教育体制体系落后与高级人才流失导致的人才储备基础不足等问题。在经济动力引擎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蓄积发展新动能,对供给侧要素投入与需求侧消费范式进行的动力变革,对生产、管理和劳动协作进行的效率变革,以及对企业产品及服务进行的质量变革,催生出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效益和服务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系统结构体系方面,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构建新技术来提供新模式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和落实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依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问题,从四个方面准确把握和落实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科技支撑上,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提高科技创新的原始性和集成性,尤其要强化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优化科技人才体系,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解决光刻机、芯片制造等“卡脖子”技术等难题,实现关键原材料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拥有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载体上,要引导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现代企业群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在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在政府作用上,一是要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关系,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又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二是要不断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短板,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三是要完善税收制度政策,包括完善制造业升级和新产业的税收优惠,以及加快实施创新友好型税制体系。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上,一是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以“知识中心主义”育人理念,推进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改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供需错位”问题。二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强调加强企业家、科学家和科技领军者等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评价机制和工作生活条件,以及加大创新创业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第一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早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作者为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