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书 中国画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图) 2023年11月13日  陈华文

《艺观》,李霖灿著,【加】李在中编,北京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家族的重要成员,一部中国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读《艺观》一书,能清晰地看出著名美术史论家李霖灿(1913—1999)在治学之路上留下一串串美术研究的足迹。

  本书是同样作为文化学者的李霖灿之子李在中精心整理编校而成,由十六篇论文组成,分析严谨,但是文笔却很优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在中国画领域,人物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代人物画没有严谨的透视关系,结构和比例也不得法,人物都画得“不像”“不准”云云。这种观点长期影响着人们对人物画的认知和审美,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李霖灿在本书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像画》一文中,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人物画为例,按照年代顺序进行理性的解读和分析。

  由于年代久远,宋朝以前的人物画保存至今凤毛麟角,一些唐朝时期的人物画,多数都是后来的仿作。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人物画,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历代帝后贵臣之像,一为文人学士之像。在历代帝后像中,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最为完备,尤其是南北宋各朝帝后像,画幅巨大,还画得栩栩如生。一幅幅的人物画,表现出历代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这些人物画,对于研究一个朝代的真实历史和文化,都是极为珍贵的图像文献。

  这些人物画中,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但是现在看上去依然活灵活现,如《宋太宗立像》,画面中的宋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其面部圆润,双眼炯炯有神。画像中的他,身穿雍容华贵的白色朝服,身材魁梧略显肥大,整个画面彰显皇家气派。这些流传下来的人物画,到底和描绘对象有多像?其实美术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无论怎么讲,有一点其实是可以肯定的:这些人物画在一定程度上对描绘对象进行了美化。但凡事都有例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真实长相,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其中一幅《明太祖“五岳朝天”之像》,画中的朱元璋五官不正,脸上长满麻子,长相奇丑无比。另一幅《明太祖坐像》,朱元璋端庄地正面坐着,身材伟岸,显示出帝王之威。为何出现朱元璋丑陋画像呢?一个近乎情理的推测,就是他得天下之后,用刑唯严,无论功臣庶民,杀戮残酷且多。因此他想出这个办法,散布一些“望而不似”的怪像,用以混淆人目,维护自己的安全。

  相比为统治者画像,文人画像则要轻松得多、洒脱得多。如宋朝的《陆贽像》《司马光像》《朱熹像》,元朝的《倪瓒像》,明朝文伯仁的《杨季静小像》等,把文人们的长相、性格、气质都描绘出来。这些文人学士的画像,和统治者的画像为了他人瞻仰不同,不悬挂,且多为卷轴,纯粹是为了欣赏。

  中国山水画中也不乏对人物的描绘。熟悉中国山水画的人都知道,再宏大的山水画作品中,其人物或隐或现,似乎山水画中若缺少了人,就显得不够完整。点景式的人物,激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也昭示人与天地的不可分割。所有山水传世之作中,都可以看到人的影子。如,五代南唐赵幹的名作《江行初雪图》,这幅长370多厘米的手卷上,点景人物对于整个画面起到“点睛”的作用,让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画家在描绘这类看似忽略不计的人物时,展现高超的写实功夫,不但衣皱的线条有韵律,而且每一条线都扼要而有所指,画面中冒寒拉纤的人、捕鱼的人,其裤脚画得很是精细:因为江行近水,所以裤脚都卷起来避免被水打湿。

  再如关仝的《山溪待渡图》、郭熙的《早春图》、贾师古的《岩关古寺图》、武元直的《赤壁图》、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等众多山水画名作中,都可以看到点景式人物的描绘。这其实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色,总体上看,中国山水画中对点景式人物的描绘,北宋写实,南宋写趣,元人写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这和不同时代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有关。但是无论怎么样,“小人物”从来都与山水共存交融。

  《艺观》之书名,看似普通平常,其实大有深意。无论是欣赏画作,还是研究画作,首先要立足画作本身,围绕画作本身进行分析和解读。这看上去并不难,实则考验一个人的知识、眼力、见识和格局。对于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家名作,要反复观摩、认真“读”画,也只有这样,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才会不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