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制定12项便民惠民服务举措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预留号源工作逐步扩至所有二三级医院 2023年11月02日  徐杨

  本报讯(记者 徐杨)大医院预留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延长门诊服务时间,为复诊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推行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和周末疫苗接种……昨日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我市最新制定2023至2025年基层卫生健康12项便民惠民服务举措,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我市将利用3年时间加强市级预约诊疗平台建设,持续优化预约转诊服务,提高二三级医院门诊患者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患者占比。到2025年年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的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转诊的病种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多发病,在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渐扩大病种。预约转诊服务只对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开放,实行实名制。家庭医生根据签约患者实际病情和需求确定是否需要转诊,经告知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合理选择上级医院,预约成功后告知签约患者就诊时段、就诊医院及科室等。

  我市前期已安排21家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试点单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号源,其中包括不低于50%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号源。试点单位中,综合医院优先从心内科(心血管内科)、高血压内科、老年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糖尿病科)、呼吸内科中选择预留号源;专科医院结合专科特点给基层预留一定号源。我市将根据运行情况把预留号源工作逐步扩大至所有二三级医院,并视具体需求动态调整预留比例。

  (二)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

  各区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挖潜、合理调配人力,及区域统筹二三级医院、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资源等方式,做到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一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值守门诊服务,解决群众就诊中的专业问题。

  (三)方便居民基层取药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定位,药品保障采取ABC分级管理:A级为重点保障药品,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四种慢性病治疗用药,根据辖区居民用药情况和签约居民用药计划提供持续稳定的药品保障;B级为预约保障药品,包括常用中成药等除A级外其他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常用药品,根据签约居民用药需求和预约用药申请给与保障;C级为超出保障范围药品,如专科用药等超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药品,包括医保目录或其他规定限制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由基层医疗机构提出转诊建议指导患者到二三级医院就诊取药。

  对慢性病、老年病或其他稳定期需长期用药的疾病,在保证医疗安全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为复诊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并逐步扩大慢性疾病病种覆盖范围。在确保信息真实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龄、卧床等行动不便的慢性病签约患者,经患者本人授权后可由家属代开药,采取医疗机构内患者、代取药人双身份证登记等方式简化代取药手续。

  (四)加强与签约居民的联系

  强化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的联系,家庭医生或服务团队其他成员通过电话、微信、短信或区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与签约居民每季度至少联络一次,依据重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或病情变化需要增加联系频次,重点签约居民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签约包服务内容开展相应频次的随访、履约服务。

  (五)深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及时更新辖区65岁及以上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台账,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与老年人、0—6岁儿童家长或法定监护人,主动联系和动态服务,根据健康需求及时做好转诊转介。推动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管理率达70%。

  (六)延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时间

  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及居民需求,在工作日门诊基础上实行“延时服务”1—3小时,或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开诊,实行午间连诊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方便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用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

  (七)优化基层就医服务流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辖区常住或参加基本医保居民门急诊、住院就医“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和结算方式。涉农区逐步将符合条件的镇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实现医保门诊联网结算。

  (八)开展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和周末疫苗接种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全面推行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结合服务能力、辖区居民服务需求、日常作息时间等开展预约周末疫苗接种服务。

  (九)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

  推广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建设,通过开展慢病智能辅诊、便捷慢病评估、定制化治疗方案、个性化健康管理等,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首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初期的慢性病患者提供运动健身、饮食营养等非药物处方和戒烟、限酒、“三减(减油、减盐、减糖)”等建议。

  (十)扩大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供给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为脑血管病导致偏瘫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可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且因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临时特需上门服务。通过“云服务”平台,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十一)积极创建特色服务门诊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呼吸慢病门诊、糖尿病门诊、儿科特色诊疗、胸痛救治单元、卒中救治单元等特色医疗服务,提升特色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十二)改善基层就医服务环境

  设置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就诊指南及路径标识,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区域布局,就医高峰时段适当增加人员,推行“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隐私,为老年人、孕产妇和行动不便及虚弱者提供轮椅、座椅服务,门诊和住院服务公共卫生间做到“两有一无”,即有流动洗手水、有洗手液(皂)、无异味。